分泌性中耳炎
就诊科室:耳鼻咽喉科
词条作者
刘付星

刘付星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审核专家
袁先道

袁先道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中耳是什么?

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鼓膜把外耳(就是我们的耳朵和耳孔、外耳道)和中耳隔开,中耳是鼓膜和听小骨之间的腔隙。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

中耳结构复杂、迂曲,容易发生炎症,分泌性中耳炎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耳炎症,也叫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或卡他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儿童多见,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分泌性中耳炎可造成儿童的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应予以重视和及时治疗;对于成人单侧病变者,也应尽早明确病因,排除肿瘤,以免延误诊疗。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治疗原则为积极去除病因,改善咽鼓管功能,消除中耳负压,引流积液,防止并发症。经过积极有效治疗,多可恢复。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类型?

  • 根据病程长短,分泌性中耳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当病程超过 3 个月时,可视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 根据积液的性状和性质不同,分泌性中耳炎又可分为渗出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黏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等。

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一样吗?

不一样,二者明显不同,分泌性中耳炎不存在化脓的情况

分泌性中耳炎可以继发细菌感染,转变为化脓性中耳炎。此外,分泌性中耳炎进行置管治疗(在鼓膜置入空心管以引流分泌物)时,病菌也可由管孔进入中耳,引发化脓性中耳炎。

症状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表现?

  • 听力下降:有时可随体位变化而出现加重或听力好转,儿童患病时不会表达,容易耽误病情。

  • 耳痛:通常比较轻微。

  • 耳鸣: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表现为「劈啪」声或气过水声。

  • 耳内闷胀和闭塞感:成年人多感觉明显,有时按压耳屏后可短暂减轻。

分泌性中耳炎容易发生在孩子身上,家长应该如何及早发现?

分泌性中耳炎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也不容易表达清楚,当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家长应注意儿童及婴幼儿的日常表现,以期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下情况需要注意:

  • 婴幼儿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或没有反应,不能将头准确地转向声源。出现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等症状。

  • 即使孩子没有诉说听力下降,但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对正常对话无反应、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就要警惕孩子出现了听力下降。

  • 儿童出现学习成绩差、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 对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应警惕在发作间歇期可能存在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会引起哪些严重后果?

分泌性中耳炎可发展为粘连性中耳炎(鼓室内组织发生粘连)、鼓室硬化症、胆固醇肉芽肿和后天原发性胆脂瘤等,这些病变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听力减退和一系列并发症。

分泌性中耳炎发生于成人时,为什么要引起特别注意?

因为需要警惕恶性肿瘤的存在。

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有鼻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会先出现耳部症状,表现为单侧的分泌性中耳炎(因为肿瘤一般都是在单侧发生)。

因此,对于单侧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应高度警惕鼻咽癌可能,即使鼻内镜检查正常,也应定期复查,必要时可行鼻咽部强化 CT 等检查,以免遗漏癌症。

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研究清楚,可能的原因有:

  • 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内需要维持正常的气压,由咽鼓管负责。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变得不通畅时,中耳就像被抽气了一样,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管壁被「撑开变薄」,通透性增加,液体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

  • 感染:过去的观点认为本病是一种无菌性炎症,但随着检验技术的提高,已经在中耳积液内发现了多种病原体,包括多种细菌、病毒等。

  • 免疫反应:通过对积液的免疫学检测,目前有学者认为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因为部分免疫反应可以引起中耳分泌物增加和渗出特殊液体。

  • 其他:如吸烟、哺乳方法不恰当(如孩子吮吸母乳时头部过低,乳汁容易流入耳朵等)、家族中有中耳炎病史均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危险因素。

分泌性中耳炎与感冒有关系吗?

有。

感冒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可合并细菌感染,这两种病原体可通过鼻腔及咽部的分泌物进入咽鼓管(特别是在用力擤鼻涕时),最后到达中耳,导致分泌性中耳炎。此外,感冒时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也是分泌性中耳炎易发的因素。

因此,感冒与分泌性中耳炎密切相关。

分泌性中耳炎与鼻炎、鼻窦炎有关系吗?

有关系。

鼻炎和鼻窦炎是引起中耳炎的重要原因。鼻粘膜与咽鼓管粘膜是相连的。鼻炎或鼻窦炎时,鼻部脓性分泌物常直接刺激咽鼓管的粘膜,并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症。

此外,其他鼻部问题(如下鼻甲后端肥大、后鼻孔息肉、肿瘤等),可引起咽鼓管狭窄或闭塞,影响中耳的气压,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如果不及时治疗鼻部疾病,咽鼓管长期阻塞,将发展成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可由乘坐飞机或潜水引起吗?

有可能会,这种情况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称为「气压创伤性中耳炎」。乘飞机引起者,称为航空性中耳炎;潜水引起者,称为潜水员耳病。

在飞机起降和潜水过程中,大气压会有迅速的变化,咽鼓管如不能及时开放调节中耳内外气压,中耳就处于相对的正压或负压状态,会造成中耳气压伤。

轻者发生鼓室积液,甚至中耳积血;重者还可发生鼓膜破裂,耳内剧痛,或伴有耳鸣、头晕、恶心,影响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容易发生于孩子身上?

  • 咽鼓管发育不完全: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因咽鼓管没有发育好,管较短,管径相对粗大,鼓室口位置相对较低。

  • 免疫功能不健全:儿童抵抗力较差,易发生感冒、鼻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中耳炎。

  • 喂养不当:给婴儿喂奶、喂水时,如果姿势不正确,可能发生呛咳、呕吐,可使奶或水进入婴儿的中耳,导致中耳炎。

  • 初生的婴儿鼓室腔内常遗留胚胎残余组织,也易致细菌感染,或因羊水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诊断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与哪些疾病相区别?

分泌性中耳炎与许多疾病表现相似,但治疗起来不同,因此需要鉴别: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病程较短,患者可有剧烈耳痛、耳流脓等症状;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较长,多以耳闷为主要症状,耳痛呈间断性、较轻,甚至无耳痛表现。

  • 鼻咽癌或鼻咽部肿瘤:典型的鼻咽癌早期症状可为涕中带血、颈部包块。但有些患者首先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癌肿在鼻咽部的黏膜下潜行,鼻内镜检查在早期不易发现。因此对于单侧分泌性中耳炎的成人患者,应高度警惕。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中耳胆脂瘤:此种情况下中耳内产生胆脂瘤样物质,可以导致松弛部穿孔被胆脂瘤痂皮覆盖,耳内镜检查有时不易区别,此时可行颞骨的高分辨率 CT,以除外中耳胆脂瘤。

  • 自发性或外伤性脑脊液耳漏:检查显示鼓室内液体积聚,与分泌性中耳炎类似。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外伤性者则有明确的外伤史。

  • 外淋巴漏:内耳破裂和先天性裂隙,造成外淋巴液漏至中耳鼓室腔。可表现为鼓室积液,但患者有眩晕病史,遇强声刺激可诱发眩晕,听力检查提示感音神经性耳聋(声音传入大脑的过程可以分两步,外耳中耳里有像喇叭、鼓、鼓锤这样的结构,内耳则是像电话线的神经传导声音,里面的电话线路部分有问题就是神经性耳聋。包括产生听觉电位的听觉毛细胞、听神经或各级听觉中枢出现异常)。

  • 胆固醇肉芽肿:患者主诉听力减退和耳闷胀感。但耳内镜检查可见鼓膜呈蓝色,颞骨 CT 提示鼓窦入口狭窄,可有骨质破坏。手术探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 其他少见疾病:如鼻部恶性肉芽肿、梅尼埃病、上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分泌性中耳炎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以下检查主要用于确诊分泌性中耳炎,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能:

  • 鼓膜检查:可以借助鼓气耳镜、耳内镜等进行检查,可以发现有鼓膜内陷、色泽由正常的灰白色半透明状改变为橘黄色或琥珀色,如见到气液平面或气泡则更为典型。

  • 听力检查:一般表现为传导性耳聋(指外界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可以出现波动。

  • 声导抗检查:主要指通过仪器测量中耳结构在声音传递过程的反应变化,了解中耳功能状态。声导抗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为「平坦型曲线图」。

  • 影像学检查: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颞骨 CT 检查,不是每个患者都需要检查的项目。

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看哪个科?

耳科或耳鼻咽喉科。

分泌性中耳炎怎样治疗?

首先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可选择手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的保守治疗有哪些具体方法?

  • 抗菌药物:在急性期内,可根据病变严重程度,短期内使用合适的抗生素。

  • 保持鼻腔以及咽鼓管通畅:常用糖皮质激素喷鼻治疗,副反应较小。盐酸氨溴索等药物,则可调节咽鼓管及鼓室内黏膜生理功能,促进鼓室内积液排除,改善黏膜黏液的清理作用。

  • 口服糖皮质激素:对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等口服,但只可作短期治疗,不宜长期使用。

  • 咽鼓管吹张:可采用咽鼓管吹张器、捏鼻鼓气法、波氏球法或导管法促使咽鼓管通畅,但应用此方法时须注意鼻腔不能有炎症,不然容易引起炎症扩散,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儿童的保守治疗与成人略有不同,用药以及具体治疗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包括哪些方法?

  • 鼓膜穿刺抽液:用穿刺针穿透鼓膜,抽出积液,能有效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也可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少液体再渗出。

  • 鼓膜切开术:在鼓膜的特定位置予以切开,引流分泌物。适用于分泌物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完全清除的病人。小儿可能要在全麻下进行手术。

  • 鼓膜置管术:将引流管放入鼓膜,使外耳道与鼓室相通,目的把积液引流出鼓室。适用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分泌物粘稠呈胶水样不易排出)者。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 3~6 个月,最长可达 6 个月 ~1 年。

  • 咽鼓管激光成形术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通过激光成形咽鼓管和应用球囊对咽鼓管进行扩张,从而恢复咽鼓管的引流功能。但该技术在临床上,应用时间较短,仍在发展之中,效果仍有待观察。但对于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来说,该技术是治疗的新希望。

  • 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如果出现并发症或怀疑鼓窦入口有肉芽组织阻塞的,可考虑全麻下进行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术。

注意:小儿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自行痊愈,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可以先严密观察 3 个月。

分泌性中耳炎做鼓膜穿刺后会影响听力吗?

鼓膜穿刺风险性较小,基本不会损伤原有的听力。

分泌性中耳炎做完鼓膜置管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应定期复查,检查通气管是否阻塞或脱出。阻塞或脱出者,均应重新安装。一般通气管留置时间为 3~6 个月。待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就可将其取出。

分泌性中耳炎做鼓膜穿刺和鼓膜置管时痛苦吗?

成人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鼓膜穿刺和鼓膜置管术,如果对疼痛过于敏感,可以选择全身麻醉。

对于鼓膜置管,儿童一般需要全麻手术;部分儿童鼓膜穿刺也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先做通其思想工作,以取得孩子的配合。

分泌性中耳炎能自己好吗?

对于儿童及婴幼儿来讲,分泌性中耳炎为自限性疾病,即使不采取特别的治疗措施,也可能自行痊愈。分泌性中耳炎能否自愈,要看病因和积液时间的长短。在进行手术治疗前,可以先严密观察 3 个月。

对于处于观察阶段的患儿,应制定改善患儿聆听和学习环境的措施和方案;并做到定期复查,并进行鼓气耳镜和鼓室压图检查。

对于成人,则应积极明确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主要是排除恶性肿瘤,以免延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有时还需要切除腺样体或扁桃体?

腺样体及扁桃体炎症、肥大,会挤压咽鼓管在咽部的开口,影响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引发分泌性中耳炎。因此,需要进行腺样体以及扁桃体切除手术,去除病因,以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痊愈。

分泌性中耳炎为什么还需要治疗鼻子?

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可以是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因此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同时,不能忽视鼻部疾病的治疗。

即使鼻部没有合并相关疾病,也需要进行通畅咽鼓管的治疗,进行鼻部治疗可以保证咽鼓管咽口的正常开放,有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恢复。

分泌性中耳炎在治疗上有见效快的偏方吗?比如从耳朵灌入药粉?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鼓膜没有穿孔,药粉无法进入中耳,也就无从谈起把药粉倒进去治疗了。有使用中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案例报道,但治疗效果并不确切。所以,对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不建议使用偏方、中药治疗。

分泌性中耳炎能完全治好吗?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治疗很重要,如诊断及时,治疗正规,一般可以治愈。某些情况下病情被拖延而难以治愈,甚至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形成其他并发症,损伤听力等。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治疗要彻底,不要间断。

image

生活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鼓膜置管后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 慎用滴耳药,特别是黏稠的滴耳药,以免影响引流。

  • 若鼻部有炎症,应同时进行治疗。

  • 仔细观察局部和全身情况,预防感冒。

  • 运动适当,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管体移位甚至脱落。

  • 注意局部卫生,避免耳道进水,以防引发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 避免辛辣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分泌性中耳炎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均衡饮食,营养全面即可。特别要注意的有:

  • 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如辣椒等食物,避免烟酒,因为这些有可能引起中耳黏膜分泌增强,产生过多的分泌物。

  • 保证营养均衡全面,保证优质蛋白、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的摄入,避免偏食。

预防

分泌性中耳炎怎样预防?

  •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 均衡饮食,避免刺激性较强的食品引起分泌增加。

  • 避免接触烟雾等不良气体刺激呼吸道,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 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避免接触过敏原。

  • 正确擤鼻。擤鼻涕时勿双手同时捏紧前鼻孔用力擤鼻涕,应该按压一侧鼻孔轻轻清理鼻腔的分泌物,或经口吐出。

  • 采取正确姿势喂食婴幼儿,注意不要头部太低,防止奶等食物经由咽鼓管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