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耳前瘘管多为先天性疾病,为胚胎期耳部结构发育不良所致,是一种先天性遗传病[1]。
主要表现为:瘘口多位于耳轮前角(耳轮为耳廓最外面卷曲的部分),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感觉局部瘙痒,白色分泌物溢出[2];存在感染时可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流脓等。
无明显临床症状时可不用治疗,存在感染时,可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切除,多可治愈,预后良好[3]。
图片来源:丁香妈妈
常见,我国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患病率为 1.2%~2.5%,即国内每1 000个人中,就可能有 12~25 个人发病,且女性患者居多[1,4,5]。
症状(患者自己的感觉):一般无症状,偶尔可发现耳局部发痒及耳部皮肤上一小凹。合并感染时可发现耳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常常反复发作,形成瘢痕[1,4]。
体征(医生通过检查发现的):挤压小凹处可有白色豆腐渣样物质排出,带有微臭味道。如患者耳部发生感染时,医生检查还可发现患者耳部皮肤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触之有波动感。
不会[5]。
本病为胚胎时期耳廓发育不良导致,不会损伤听觉器官,因此不会造成听力障碍。
耳前瘘管并不是因为孕妇在怀孕期间不注意造成的。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胚胎时期耳廓发育不良导致。
会,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就是说为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含有耳前瘘管的显性遗传基因,就有可能导致胎儿患有此病。
一旦耳前窦道有感染的表现,比如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以及局部疼痛,或有分泌物,这时就要到医院就诊。
耳朵小孔,图片来源:[4]
如果感染进一步加重,会有脓包产生,脓包变大后也容易破溃,由于瘘管的潜行可能很深,不建议自行处理或者戳破,应到医院就诊。
严重时需要手术治疗,完全摘除瘘管是防止复发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对于没有症状或没有继发感染的先天性耳前瘘管宝宝,可以不用进行特别处理,注意观察自身的症状就可以,如果出现不适,及时就医[4]。
先天性耳前瘘管急性感染时(出现发热、肿痛、流脓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头孢类(头孢呋辛、头孢曲松等),青霉素类(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喹诺酮类(左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但用药前需评估宝宝的具体年龄及个体情况,应由专业医生选择最适宜的药物、剂量及用药方式[4]。
对已形成局部脓肿的宝宝,可前往医院进行手术切开引流,并配合医生定期去医院进行换药,直至感染控制形成瘢痕[4]。
对于感染严重,以及既往多次感染已形成瘢痕组织的宝宝,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治疗,目前针对耳前瘘管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可分为两种,即单纯瘘管切除术和耳前组织整块切除法[5]。
如果发现耳前瘘管感染了(耳局部红肿、疼痛、流脓等)自己可能没法处理,因为通常需要用抗生素(都是处方药,需要医生开具)或者手术治疗。所以建议如果发现耳前瘘管感染了,建议尽早就医。
急性感染期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生素药物治疗;对已形成脓肿者,可前往医院进行手术切开,并配合医生定期去医院进行换药,直至感染控制形成瘢痕[4,5]。
耳鼻喉科或头颈外科。
无感染者,无需住院治疗;感染者,手术治疗时,需住院。
耳前瘘管何时手术与患者年龄无关,与具体病情相关,存在感染风险或已发生感染但已得到控制的患者,可行手术切除。
耳前瘘管感染期患者如不治疗,可能引起瘘管口反复流脓,影响生活,或炎症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相邻器官的感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能治好。耳前瘘管感染者经过正规的抗感染治疗 1~2 周后感染可以完全控制,反复感染患者完全切除瘘管后疾病可治愈,不影响生活质量。
耳前瘘管手术切除后,一般不会再发,但如感染期患者未采取手术治疗,或手术切除不彻底,仅表现为暂时治愈,存在复发可能。
日常护理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挤压,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不能用异物或者尖锐的东西戳;
洗脸时,要用清水清洗下耳朵前后;
洗完后,用棉签把周围的水擦拭干净,但不要太用力。
如果耳前瘘管继发感染正在治疗中,那么给宝宝洗头或洗澡时可以戴塑料防护帽,以防浸湿伤口敷料[6]。
根据权威医学数据库 UpToDate 的建议:有耳前瘘管的宝宝更要重视听力筛查,常规的听力筛查不要忘了去做,因为耳前瘘管可能和一些异常综合征有关。
患者可能因瘘管处溢脓液或微臭分泌物而影响社交,应及时去医院就医,处理流脓症状,家属及朋友也应及时予以患者关心,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利于疾病康复。
耳前瘘管为先天性疾病,暂无有效孕期预防措施,但患儿出生后,需要注意瘘管部位清洁卫生,避免感染。
孕妈妈应遵循医嘱定期产检,能够了解胎儿的发育成长状况、健康与否,保证胎儿健康生长,若发现异常,及时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