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庆龙颌面外科副主任医师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3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牙龈癌是长在牙龈上的恶性肿瘤。
口腔癌是长在口腔里的恶性肿瘤的总称,包括牙龈癌、舌癌颊癌等。牙龈癌可以是向外生长的突起,外形像菜花,也可以是经久不愈合的溃疡。
40~60 岁之间的人群容易得牙龈癌,男性发病比女性多,下颌比上颌更容易长牙龈癌。一般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一般来说,牙龈癌手术会切除部分牙齿、牙龈及下颌骨,造成进食、说话等口腔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预后相对于胃癌、肺癌等其他部位的癌症稍好。5 年生存率大约 62.5%。
!
牙龈癌的发病率比较低,大约为 0.5/10 万。
主要由长期的吸烟、饮酒,长期的佩戴不合适的假牙等因素诱发,也可由白斑等口腔黏膜癌前病变转化而来。
根据牙龈癌的大小以及有无淋巴结、远处转移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牙龈癌最常见的表现为向外生长的突起或者长期不愈合的溃疡。
患者会感觉到牙龈、牙齿疼痛,随着牙龈癌生长变大,牙床上会出现跟菜花一样向外生长的突起,或者牙床上的溃疡越长越大,突起或溃疡附近的牙齿出现松动,吃东西时咬牙无力。
牙龈癌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牙龈癌多见于 40~60 岁人群之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长期吸烟酗酒、嚼槟榔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牙龈癌不属于遗传病,不会遗传。
牙龈癌是否是原发癌由病理化验来确定,从病变部位切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化验可以确定牙龈病变是否属于癌症。
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医生的临床检查、各种设备的辅助检查(B超、CT、MRI、PET-CT 等)、抽血化验、穿刺等手段来确定全身有没有肿瘤。
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这些检查都能确定其他部位有没有肿瘤,也有比较极端的情况,可以发现转移癌,而找不到原发癌。
牙龈癌确诊的金标准是病理化验。
B超、CT、MRI、PET-CT 等检查都属于辅助检查,有时候这些检查能提示可能有肿瘤存在,但是最终还是需要病理化验来证实是否有肿瘤。
早期的向外突起生长的牙龈癌和牙龈瘤在肉眼外观上容易混淆,但是牙龈癌往往生长速度比较快,可能在两三周或者个把月时间内由黄豆大小长到蚕豆甚至鸽蛋大小,患者还能感觉到明显的疼痛感。
牙龈瘤生长速度比较慢,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长到黄豆大小,患者常常感觉不到疼痛感。
坏死性牙龈炎和溃疡型牙龈癌在外观上容易混淆。坏死性牙龈炎一般从牙龈乳头或者两颗牙齿之间开始发病,剧烈的疼痛,口水明显增多,口臭明显。
牙龈癌早期容易和牙周病相混淆。一般拍摄X片可以区别,牙周病的牙槽骨吸收比较规则,牙龈癌的骨质吸收不规则,没有边界。
牙龈癌和上颌窦癌及颌骨中心性癌容易混淆,尤其是晚期牙龈癌,周围组织破坏比较严重时,一般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CT 等综合判断,加以区别。
牙龈上长的肉球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牙龈癌,只有极少部分可能是牙龈癌。牙龈上长的肉球最常见的疾病可能是:牙龈瘤、牙龈息肉、牙髓息肉等。
牙龈癌应该到口腔专科医院的口腔颌面外科或者综合性医院的口腔科就诊。
牙龈癌绝大多数为鳞状细胞癌,对放化疗都不敏感。再次,因为牙龈下面覆盖的就是颌骨,放疗容易造成放射性的颌骨骨髓炎和骨坏死,所以牙龈癌的治疗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
早期及中期的牙龈癌,一般采用手术治疗;晚期的牙龈癌一般是手术治疗为主,术后配合放化疗。
手术治疗
放射治疗
5 年生存率是指某种疾病经过治疗,能生存 5 年以上的人所占的比例,常用百分数来记。
早期牙龈癌的 5 年生存率大约 80% 以上;晚期牙龈癌的生存率大约 60% 左右。
牙龈癌在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的,大约 15% 左右。
牙龈癌患者治疗完毕后是需要定期复查的。一般是治疗完毕后 3、6、9 月,1、2、3、5 年复查。
复查的主要内容有:
1. 医生的临床检查:
2. CT、B超、胸片等:确定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其他部位有无转移等。
3. 抽血化验: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牙龈癌一般为鳞状细胞癌抗原)。
不管普通人还是高危人群,都应该从牙龈癌的诱发因素角度出发,预防牙龈癌:
不管牙龈上的溃疡还是向外生长的突起,在尚未确诊前,尽可能避免自行使用针刺、反复挤压,用手指扣挠等。
个别极端情况,当突起比较大影响到吃饭说话时,自行拿刀片或剪刀「修剪」突起。,这些刺激都会促进牙龈癌的浸润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