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张文娟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2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6日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异常,出现偏离中心或弯曲,导致呼吸困难、头痛、鼻塞等情况[1]。
鼻中隔是把鼻腔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组织,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覆盖有黏膜。大多数人的鼻中隔偏向一侧,而非居于正中位置。因此,当鼻中隔位置偏向一侧或存在局部突起,但人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时,并不是疾病状态,称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
当这种结构的异常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鼻塞、头痛、鼻出血)时,才称为病理性鼻中隔偏曲,才需要去医院治疗,治疗多采用手术矫正的方法。
高。据统计,鼻中隔偏曲的发病率在 16%~79%[2]。
大部分人的鼻中隔并不直,也不正,但程度较轻,肉眼并不能察觉。也就是说,鼻子从外面看起来很正常,实际上却是一边鼻腔宽敞、一边鼻腔偏窄。如果没有反复的外部刺激,如反复受凉感冒、外伤、幼年时鼻腔进入异物等,通常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种情况我们统称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不需要治疗。
只有当鼻中隔偏曲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鼻塞、头痛、鼻出血)时,才称为病理性鼻中隔偏曲,才需要去医院治疗,治疗多采用手术矫正的方法。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生理性鼻中隔偏曲及病理性鼻中隔偏曲;根据鼻中隔偏曲的形态分为 C 型、S 型和其他复杂偏曲类型,也就是偏向一侧、两侧都有以及其他更为复杂的情况[3]。
这些不同的发病原因、形态,连同偏曲的部位,会造成患者的症状、手术治疗的难易程度都有所不同。
鼻中隔偏曲的原因包括发育畸形、外伤和某些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偏曲。
鼻中隔偏曲容易发生的人群包括:有鼻外伤史者,有鼻中隔偏曲家族史者,以及鼻息肉、鼻腔鼻窦肿瘤患者[3,4]。
有关,由于遗传因素,有些人从出生就存在鼻中隔偏曲[4]。
如果父母亲有鼻中隔偏曲,可以适当多关注一下孩子鼻子及周围器官的一些情况,包括有没有睡觉打呼噜、鼻涕特别多或者反复发作中耳炎等。
由于鼻中隔偏曲不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传染性。不会通过与有鼻中隔偏曲的人一起生活、密切接触而患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表浅,鼻中隔软骨发生偏曲后,附着于偏曲软骨上的黏膜张力增大、变脆,触碰后更容易导致鼻出血。
鼻中隔偏曲部位的凸面黏膜张力较大,且较薄,在干燥空气、炎症、或抠鼻等机械刺激后黏膜容易破溃而出现出血,如果凸面位于鼻中隔前下方的易出血区,则更容易出现反复出血[3]。空气干燥、用力擤鼻、频繁挖鼻都是常见诱因,有时甚至做一些用力动作,如搬重物等,也可以出现鼻出血。
出血后切忌仰头咽口水,以免将鼻血咽下。应该将头低下,用手指将出血的那一侧鼻孔从外面向中间紧紧按压约 10~15 分钟止血,同时采用冷水袋或冷的湿毛巾敷出血一侧的颈部 30 分钟~60 分钟,可促使血管收缩,从而减少出血。如果血流不止,建议到附近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
是的,鼻中隔偏曲的病人确实更容易得鼻炎及鼻窦炎。
正常情况下鼻腔空气引流通畅,即使在感染等炎症刺激下,鼻腔也有自我清洁和一定的抵抗力。鼻中隔偏曲者的鼻腔结构影响了通气引流,正常的黏膜的分泌物排出受阻,鼻腔受到刺激时自我清洁作用和抵抗力也受到影响,比一般人更容易引发鼻炎、鼻窦炎[3]。
怀疑有鼻中隔偏曲的话,比较典型的、明显的偏曲可以通过前鼻镜检查或鼻内镜检查发现。通过检查可发现偏曲的类型及程度,鼻中隔在鼻腔内的解剖关系对气流进出呼吸道的影响等。
有些复杂的鼻中隔偏曲,或者症状不是很典型的,怀疑合并其他鼻腔疾病的,可以进一步做鼻窦 CT 检查来明确诊断和其他疾病相区别,如肿瘤、鼻窦炎、鼻息肉等[3]。
主要是检查方式及范围的不同。
一般患者就诊时会先做前鼻镜检查,医生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一步做鼻内镜检查。
鼻内镜检查通常在鼻腔喷用少许麻药喷雾后进行,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处于完全清醒的状态。检查时,病人仰卧或正坐,尽可能放松,平静呼吸,当鼻内镜伸入鼻腔时,尽量吸气。
一般在 10 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查,如果检查过程中感觉很不舒服,难以忍受,可用举手、拍打检查床等方式告知医生,也可以讲话,但不要拉扯医生持内镜检查的胳膊,以免检查器械误伤鼻黏膜。
有可能。
晚上睡觉打呼噜主要与气流进出呼吸道时受到阻碍有关。鼻腔是呼吸时气流进出的主要通道,如果出现鼻中隔偏曲,导致鼻腔结构不良,通气不畅,就可能出现夜间睡眠打呼噜、甚至憋气被憋醒的现象。
如果有此现象,建议去医院检查[1,5]。
医生之所以要病人查是否有梅毒,是因为诊断鼻中隔偏曲需要排除梅毒性鼻炎。
患梅毒性鼻炎后,鼻黏膜可能出现溃疡,伴有黏稠分泌物。这些分泌物堵塞鼻孔后可出现鼻塞、呼吸困难等。所以仅靠症状表现及病灶外观有时很难和鼻中隔偏曲区分清楚。
通过查看病人血液中是否有梅毒抗体,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做出诊断[6]。
耳鼻咽喉科。
大部分人的鼻中隔都不是居于正中的,一般来说,没有鼻塞、头疼、经常鼻出血这些症状以及反复发作鼻窦炎的话,不必就医[3]。
如果是通过体检发现鼻中隔明显偏向一侧,但并无任何不适,可以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排除鼻腔肿瘤、息肉等病变,遵医嘱确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手术矫正是唯一的治疗方法。可行鼻中隔成形术、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视患者病情而定[3]。
药物治疗对鼻中隔偏曲者只能暂时控制感染,缓解鼻塞、鼻出血等症状,但无根治效果,唯有手术矫正才能彻底根治此病[1,3]。
目前的鼻中隔偏曲手术多采用局麻、鼻内镜方式,患者术中会有些不适,但绝大多数人都可耐受。手术创口小,术后伤口可能出现肿胀或瘀伤,但疼痛感并不是十分严重,一般两周即可恢复;如果出现剧烈疼痛或异常出血,需及时去医院复诊[1]。
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使用保守治疗(如鼻喷剂、止痛药物)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下列情形应属手术禁忌或暂缓手术:
年龄较小(未满 18 岁)的病人,鼻中隔骨化不完全,即鼻中隔较软,手术难度大,术后出现并发症(如鼻中隔穿孔、血肿,塌鼻等)的几率增加。此外,年龄太小(未满 15 岁)的患者,鼻腔鼻窦发育尚未完全,随年龄增长,鼻部情况还会有所变化。
因此一般 18 岁以下的患者不建议做矫正鼻中隔偏曲的手术,而是用药物控制,等年龄大些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1,4]。
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术后前几天鼻腔内塞有填塞物,病人只能用嘴呼吸,因此大多数病人都会出现口干的情况,在填塞物还未取出期间注意多饮水,成年人日均应饮水 1500~1700 ml 左右(相当于三瓶常规矿泉水的量)、保持空气湿润。取出填塞物后口干舌燥的情况会自行缓解,不必特殊处理。
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后,仍有鼻塞症状,可能是由于合并了慢性鼻炎或鼻甲肥大等其他问题,需要由专科医生进一步检查、明确,制定接下来的治疗方案[4]。
不会好,但术后鼻腔通气可能对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塞症状有一定作用。
过敏性鼻炎是指个体接触花粉、尘土等过敏原后发生的喷嚏、流涕和鼻塞为主要症状的鼻黏膜过敏性炎症,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正确使用抗过敏药物等。
鼻中隔偏曲手术后,虽然过敏性鼻炎不能得到根治,但改善了鼻腔通气,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是有一定帮助的[3]。
不能。
鼻中隔偏曲手术是将鼻中隔进行矫正,属于耳鼻喉科手术,而鼻子垫高是隆鼻手术,属于美容整形科,两个手术不能同时进行。可以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两三个月后再行隆鼻手术,具体需视术后恢复情况而定。
在专业人士的正确使用下,正规医院使用的麻药对人体影响极小,且作用可逆,手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不论是局部麻醉药还是全身麻醉药,不会对智力有影响。
各地收费标准不同,且病情严重程度不同,都会导致每个病人的花费不一样。
在三甲医院的话,鼻中隔偏曲住院的费用包括手术费、医药费、检查费等,总共约为 5000~8000 元。具体须以当地医院价格水平为准。
非生理性的鼻中隔偏曲,和外伤关系最大,所以我们要积极预防鼻外伤[1]。
幼年时期,家长需加强对幼儿的监管,避免异物进入鼻腔;各个年龄段都要避免鼻部外伤,做好鼻部防护措施,如体育运动时正确使用各种护具,驾驶或乘坐机动车辆时正确使用安全带、安全座椅等。
若长期出现持续性的鼻部不适,如鼻塞、流涕、鼻出血等,应及时就医,才能及早发现容易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其他疾病,如鼻息肉、鼻腔鼻窦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