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曾小丽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8月3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为了了解什么是鼻囊肿,首先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囊肿。囊肿作为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病变,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由囊壁和其中的液体共同构成,它的表面多光滑,呈限制性发展(不会无限扩张)。
而鼻囊肿就是发生在鼻部的囊肿。鼻囊肿通常由于其体积对其他部位造成压迫而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有时也会继发感染,切除后可痊愈,患者的生活并不会受到严重影响。
鼻前庭囊肿(nasal vestibular cyst):指位于鼻前庭的囊性肿块。多见于女性,好发年龄为 30~50 岁,常发生于一侧,但左右侧发生概率相同。鼻前庭囊肿生长缓慢,开始时不易被发现。
鼻窦囊肿(nasal sinus cyst):是指原发于鼻窦内或来源于牙或牙根并向上颌窦内发展的囊性肿物,分为鼻窦黏膜囊肿和上颌窦牙源性囊肿两类。
鼻窦黏膜囊肿:鼻窦黏膜囊肿又分为黏液囊肿和浆液囊肿,其中又以粘液囊肿最为常见。粘液囊肿生长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临床表现多样。而浆液性则常无临床表现,或临床表现较为轻微,有自愈倾向。
上颌窦牙源性囊肿(odontogenic cyst):即为上列牙发育障碍或病变,突入上颌窦内形成的囊肿,故称为上颌窦牙源性囊肿,可分为含牙囊肿与牙根囊肿两大类。含牙囊肿占牙源性囊肿的一半以上,是由未萌出牙或额外牙刺激周围组织所形成,而牙根囊肿则通常继发于牙根感染或牙龈坏死。
鼻囊肿的各个类型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并不相同。
1. 鼻前庭囊肿:鼻前庭囊肿发展缓慢,通常只在一侧发病。伴随着囊肿的增长,其症状才逐步显现。可以从外观上观察到鼻翼等部位的异常隆起,部分患者可能还会感受到鼻内以及上唇的胀痛感,而这一感觉又会在咀嚼食物时加重。如若囊肿并发了感染,囊肿的体积会迅速增大,而患者的疼痛感也会随之而加重。
2. 鼻窦粘液囊肿:病程较长,可数十年仍局限在鼻窦腔内,但体积较大的囊肿通常会侵犯多个部位从而带来多种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体积较小的囊肿可能仅仅只引起头痛。若囊肿并发感染,则会变为脓性囊肿,症状会进一步加重。而根据其大小和侵犯部位的不同,可有下列的临床表现:
鼻部表现:鼻腔检查时可见不同部位的膨隆凸起,或是鼻顶下陷(额窦),患者自身可以感觉到嗅觉的减退,出现流涕、鼻塞等症状,严重时还可出现脑脊液鼻漏(脑脊液通过一些部位的缺损、破裂处流出,通过鼻腔流出体外)。
眼部表现:当囊肿增大侵犯到眶内即可出现眼部症状。
眼球移位:由不同位置的鼻窦侵犯,眼球的移位方向也不相同,可表现为向外下、外侧以及突出等等,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眶尖综合征:这是由于巨大的囊肿压迫到眶尖周围的脑神经,使其正常的功能遭到破坏,从而导致眶压增高使眼球突出;眼肌异常使眼睑下垂、眼球固定;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以及眼部的感觉障碍。
其他:由于受到囊肿的压迫,患者的视力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或者损失,也可造成不自主地流泪等症状。
面部表现:面部可观察到囊肿所致的隆起,隆起表面光滑,有「乒乓球感」或是「破鸡蛋壳感」,通常碰触它患者自身不会感到疼痛。当出现炎症感染时,其局部可出现发红、肿大、发热以及疼痛的感觉。
其他表现:包括头痛与麻木感;囊肿压迫脑垂体时可出现尿崩(尿量增加)、闭经等内分泌症状;囊肿侵犯颅底时可引起脑膜炎;炎症感染严重时可有体温升高或是全身不适。
3. 鼻窦浆液囊肿:单纯的鼻窦浆液囊肿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部分病人会出现头痛、牙痛等症状,有时会从鼻腔内流出黄色透明液体(囊肿破裂导致)。囊肿反复地产生与破裂,会使得患者的症状呈现间歇性发作。
4. 含牙囊肿:囊肿增大时可导致该侧的面颊部或是唇龈部的局部隆起,隆起处皮肤黏膜正常,也可有「乒乓球感」或是「破鸡蛋壳感」,部分患者也会出现同侧的鼻塞,眼球也有一定可能会向上移位。而其特征性的表现则为检查牙齿时常发现有一牙缺如,多为尖牙、前磨牙或切牙。
鼻前庭囊肿以及鼻粘膜囊肿的产生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
有人认为其与先天因素有关,比如胚胎发育期存在异常;
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鼻前庭底部的黏膜黏液腺腺管阻塞,使得腺体分泌物无法排出,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增大而形成了囊肿。
含牙囊肿是由于停留在牙槽骨中的未萌出牙或额外牙对周围的细胞产生了持续性的刺激作用,使其进行了增值并产生分泌物,最终连同牙釉质一起包裹而形成囊肿。
牙尖周囊肿继发于于牙根感染、牙髓坏死,在牙根尖周附近病变的刺激下,进而形成肉芽肿或脓肿,最终发展成为囊肿。
不会。
基于上述鼻囊肿病因的阐述不难发现,鼻囊肿并不具备传染的基本条件。
鼻囊肿的患者在饮食上无特殊禁忌证,但囊肿所引发的疼痛(尤其是牙源性囊肿)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进食困难。对于这种患者而言,可以选择汤汤水水类的食物,但需要保证每日所摄取的热量以及营养充分而全面。
应听从医生的具体建议,注意鼻腔卫生,可使用盐水对鼻腔进行冲洗,术后进行定期复查等。
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有效预防方法,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并治疗。
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重视对于病牙的治疗而防止其感染或是持续刺激周围细胞,有助于预防牙源性囊肿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