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袁先道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1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9月05日
中耳炎是指发生在中耳的炎症。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以及乳突气房。
中耳炎根据病因不同又可分为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其临床症状、治疗和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中耳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疾病,好发于儿童。其中分泌性中耳炎,冬、春季多见,每100 名儿童中,就有一名患有此疾病[2]。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耳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
耳鼻咽喉科。
中耳炎主要的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耳痛、间歇性耳鸣等。不同类型中耳炎的症状,略有不同。
化脓性中耳炎的症状
在急性期,可伴随剧烈耳痛,呈搏动性跳痛。有明显耳闷胀感。在鼓膜穿孔后,耳内可流出脓性液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发热、怕冷、食欲下降、腹泻、呕吐等。
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的改变而不同,当头向前倾或偏向健侧时,听力则会得到改善。可伴随轻度耳痛、耳闷胀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婴幼儿和儿童表达能力较弱,往往症状不被察觉。当婴幼儿出现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情绪不佳,频繁抓耳;儿童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呼喊不应等情况,应加以关注。
不同类型的中耳炎病因不同:
一般不会在人和人之间传染。
中耳炎常见于儿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般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耳镜检查、听力检查、耳部 CT 等,这几项检查都不会造成明显的痛苦。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可导致听力下降,影响生活质量,在婴幼儿时期甚至会影响语言功能和平衡功能发育,所以一旦发现,需要及时就医。
中耳炎无法自愈,需要进行积极治疗。
一般来说,得了中耳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经过及时规范化治疗,听力都可以得到恢复。否则可能出现鼓膜穿孔,累及听骨链中断,或由于疤痕使得听骨活动受阻,则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
饮食和中耳炎关系不大,无需忌口。但健康的饮食方式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耳朵进水后有堵塞感,基本是两种情况,处理方法有所不同。
一种是积水附着在耳道的深处及鼓膜上形成的堵塞感,这种可以把头偏向堵塞的这一侧,通过蹦跳一下来「排水」,堵塞感大多能即刻消失,剩余的少许水迹不用作处理,待其自行流出及蒸发就好。
还有一种是耳道里本身有稍多的耳屎,遇水后「泡开」膨胀了导致堵塞感,这种一般需去医院找专科医生清理或作耳道冲洗,自己处理很多都达不到效果,而且容易损伤。
如果是潜水后出现的堵塞感,可能就不单是进水了,还要考虑因为压力差导致了分泌性中耳炎,这种大多同时还有耳内疼痛的感觉,会需要就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