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星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袁先道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0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09日
化脓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是鼓膜、中耳粘膜、甚至骨质的急慢性化脓性炎症。
不仅影响听力,甚至可危及生命。其特点是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鼓膜穿孔、耳朵反复流脓。
可分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急性炎症消退 6~8 周仍继续流脓,可认为已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了。
化脓性中耳炎主要引起局部症状,全身症状一般较轻。但是如果炎症向四周扩散,或病原体毒力较强,患者抵抗力低(婴幼儿、儿童、老年人)则可以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之一就是耳朵流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时,会持续不断经外耳道流脓。
如果流脓量本来较多,突然减少或停止,并有发冷、发热,剧烈头痛、耳痛,或有眩晕、恶心、呕吐及神志改变等情况,则表明可能发生了颅内并发症。
儿童由于身体发育不健全, 颅骨骨壁薄而且骨缝尚未完全封闭,得急性中耳炎时,炎症容易由薄弱处或骨缝间隙侵入颅内,发生严重的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乙状窦栓塞性静脉炎。
老年人多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伴随中耳胆脂瘤,则可以破坏骨质,炎性物质刺激颅内,发生严重并发症。
面神经有主管面部表情肌的作用,它的任何部分出现病变或损伤,都会发生面神经麻痹 (面瘫),出现口角歪斜等现象。
面神经主干位于狭长而弯曲的面神经管内,围绕中耳走行,容易受到中耳炎的影响。所以中耳炎出现面瘫,是比较常见的情形。
面瘫可以发生在中耳炎的各个时期,是因为面神经受到损伤所致。
急性中耳炎初期, 常因血管受刺激,使面神经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在病菌毒素的直接作用下,发生面神经水肿而出现面瘫。患慢性中耳炎时,常因胆脂瘤、骨炎, 使面神经受压甚至坏死而发生面瘫。
化脓性中耳炎可以引起程度不同的耳鸣。
炎症物质包括胆脂瘤可以直接或间接刺激和压迫局部的听神经,可以产生异常的神经电信号,导致耳鸣。
化脓性中耳炎的炎性物质可以损害邻近的内耳组织。
内耳不但产生听觉电信号,还对人体平衡起着调控作用。因此,化脓性中耳炎能够导致头晕等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会造成中耳癌,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则可能导致中耳癌。
因为长期反复的炎性刺激,导致中耳腔内黏膜鳞状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和增生,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细胞向恶性方向转化,最终形成中耳癌。这时会出现外耳道内流血,有臭味,出现面瘫等症状。
患者应及时诊疗,进行 CT、磁共振等检查以及做病理检查,尽早确诊。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耳部流脓:间歇性或持续性,急性感染时流脓发作或脓液增多,可伴有耳痛。脓液性质为黏液性或黏脓性,长期不清理可有臭味。炎症急性发作期或生长肉芽、息肉时可有血性分泌物。耳内镜检查可见大小不等以及部位不同的穿孔,合并胆脂瘤者可见穿孔处有豆渣样物质,有臭味。
听力下降:患耳可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听力损失。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与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听骨链的连续程度、迷路破坏与否有关。
耳鸣:部分患者有耳鸣,多与内耳受损有关。部分患者的耳鸣与鼓膜穿孔有关,在将穿孔贴补后,耳鸣可消失。
眩晕:一般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少出现眩晕症状,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出现迷路(耳内的一个特殊结构)破坏时,患者可出现眩晕。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全身症状不常见,当发生颅内并发症时可出现头痛、发热等症状,可危及生命。
颞骨高分辨率 CT 是评价慢性化脓性病变性质及范围的有效工具。通过影像学检查,我们可以了解乳突的气化程度、听小骨的状态,中耳的各个部位及病变的范围。
无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还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都会出现耳朵流脓,但耳朵流脓却并不一定是化脓性中耳炎。
因为还有其他疾病也会出现耳朵流脓,最常见的是外耳道炎。外耳道内(耳朵眼)里皮肤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炎症时,会形成脓液,从耳内向外流出。外耳道炎一般影响不到鼓膜,所以听力一般没有太大下降,以此也可以初步区别两种疾病。
感冒即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它可以直接通过咽鼓管途径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可导致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因此尽量防止感冒。感冒后要及时治疗和休息,争取早日康复,防止引发中耳炎以及其他并发症。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小儿最常见耳病之一,其原因与小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和病理有密切的关系。
掏耳朵如果不慎,可以造成外耳道皮肤的损伤,引发外耳道炎,出现疼痛等情况,严重时可以发生外耳道流脓,与化脓性中耳炎十分相似。
但如果挖耳过深,则可以伤及鼓膜,出现鼓膜穿孔,外部的病原体进入中耳内,造成中耳炎。因此,掏耳朵需要谨慎。
化脓性中耳炎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时间较长,大都需要全麻,术前需要全面仔细检查。列举如下:
胆脂瘤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瘤子」,因为它里面没有肿瘤细胞或癌细胞。
中耳发炎长期流脓, 使鼓膜发生穿孔,外耳道的表皮细胞少量、反复通过穿孔进入中耳,并积聚成团损害骨质。
其主要过程如下:
外耳道表皮碎屑极易沿着穿孔进入中耳腔及乳突腔。
表皮的上皮层反复脱落,越积越多,由小变大,压迫周围的骨质,使之吸收形成空腔,这样就形成了内部由脱落的上皮细胞堆积,外层由上皮组织包绕的「肿瘤」,其外观很像豆腐渣,将其放在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大量胆固醇结晶物质,因此,称之为胆脂瘤。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通畅引流,去除病因。
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务求彻底治愈。一般可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药物。如早期治疗及时得当,可防止鼓膜穿孔。
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其结果改用敏感的抗生素。抗生素一般需使用 10 天左右,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全身症状重者给以补液等支持疗法。
鼓膜穿孔前:可用 2% 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如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明显膨出,经一般治疗后无明显减轻,或穿孔太小引流不畅,应在无菌操作下行鼓膜切开术,以利通畅引流。
鼓膜穿孔后:先以双氧水尽量彻底清洗并拭净外耳道脓液或用吸引器将脓液吸净(注意吸引器负压不可过大),再用抗生素水溶液滴耳,如泰利必妥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不主张采用粉剂,以免与脓液结块,影响引流。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多可自行愈合。穿孔长期不愈者,可作鼓膜修补术。
出现急性乳突炎以及耳后皮下产生脓肿时,应行乳突凿开术。
积极治疗鼻部及咽部慢性疾病,如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原则如下:
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通畅引流,清除病灶,恢复听力,消除病因。
积极治疗引起中耳炎的上呼吸道的病灶性疾病。
根据脓液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轻者耳道局部用药,可用过氧化氢溶液或硼酸水清洗,然后用棉签拭净或用吸引器洗净脓液后,方可滴药。如合并全身症状,需全身应用抗生素。
手术的最重要的目标:一是彻底清除病变,减少炎症或胆脂瘤残留或复发的机会。二是通畅引流,由于在中耳手术中,咽鼓管、上鼓室的前后峡以及鼓窦入口是决定中耳通气系统的三个重要的关键部位,因此在术前和术中需要特殊评估上述三个部位的病变情况。三是功能重建,包括听力重建和外耳道后壁的重建。
常用的基本术式包括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术、鼓膜成形术、耳甲腔成形术,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结合进行手术。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选择对于患者听功能的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向外耳道内滴药是治疗外耳道及中耳疾病的重要方法,滴耳药可直接作用于病变,使其作用更充分。因此,患者或患儿家长应当学会正确使用滴耳药。
每次耳内滴药前必须将病侧的外耳道分泌物清除干净,或用双氧水冼净,然后让病人将头倾向一侧或向健侧侧卧,点药 3~4 滴后,自己轻提耳廓,然后用手指按压耳屏数次,向耳道内施加压力,使药液受压均匀分布于中耳各部位。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滴耳药。鼓膜穿孔小者以水剂为好。鼓膜穿孔较大或粘膜水肿者,常用各种油剂等。鼓膜穿孔较大,脓液少者,将脓液清除后,可用氯霉素粉喷撒一薄层。一般医生不会轻易使用粉剂,且使用时仅少量,避免阻塞外耳道,妨碍引流,引起不良后果。
选择药物时,最好先做脓液的药敏试验,应选用对致病菌特别敏感的药物。鼓膜穿孔很小的化脓性中耳炎,药粉不易深入鼓室,一般不要采用药粉治疗。
滴药前还须注意药液的温度应与体温相近,以免滴药后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药管不可接触外耳道壁,以免污染。
偏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是局部用药物治疗,包括药水、药油、药粉等,通过滴耳、喷入等方式把药物送入耳内,以求达到治疗的目的。
但这些偏方治疗通常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所以不能轻信和依赖。
主要取决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类型以及所处的疾病阶段。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总的说来: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保守治疗无效,或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能引发或是已经发生颅内外并发症时,就需要采取手术的办法。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中耳胆脂瘤(慢性化脓性胆脂瘤型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差。
鼓膜穿孔,干耳 1 个月以上,需要提高听力。
颞骨 CT 显示:中耳乳突有软组织密度影,经抗炎治疗无效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出现颅内外合并症者: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耳源性脑膜炎,脑脓肿等病症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方式众多,一般需要全身麻醉。除去麻醉风险以外,各种手术方式虽然有差别,但因为手术部位相同,面神经在其中穿行,中耳又临近颅脑,所以手术风险还是比较多的,主要列举如下:
不一定,看病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的首要目的是把病变组织彻底消除干净,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保留听力或提高听力的操作,国外倾向于分步进行。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时,中耳腔充满各种病变组织,这些病变组织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传音结构----听骨链(由三块听小骨互相连接组成的链状传音结构),所以化脓性中耳炎病人的听力会出现听力下降。手术中为了将病变组织彻底清理干净,防止复发,受损、沾满病变物质的听骨链也会被部分甚至完全清除,因此,术后听力不但不会得到提高,反而可能会下降。当手术成功后,可以再次手术,重建听骨链,提高听力。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一般一周后就可以拆线出院了。但是这并不等于治疗就此结束了,还需要按时复查。
出院时虽然已经拆线,但外耳道内会有填塞物,这还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才能撤出,撤出后仍然会出现后续的炎症,需要及时清理和用药。因此一定要按时复诊,每次复诊后医生会告知下一次的复查时间。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听力下降,可以选配助听器治疗,这也是最为常见的提高听力的方法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炎症没有被控制,助听器可能妨碍引流,从而加重病情,同时脓性分泌物会对助听器造成损坏。所以,最好通过积极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后,炎症得到充分控制,没有炎症分泌物后,佩戴助听器比较合适。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成功后,需要密切观察,以免延误,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具体如下:
民间有中耳炎忌「发物」一说,现代医学则无此一说。
但是同样,现代医学认为一些食物含有的某种可吸收成分较多,会对疾病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中耳炎来讲,属于「发物」的鱼虾等食物可以食用,而如辣椒等辛辣食物可能会引起分泌物增多,尽量避免。
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最基本的。
预防感冒。因为大部分发化脓性中耳炎是咽鼓管的感染引起的,而这种感染又发生于感冒后,故预防感冒就能大大减少发生化脓性中耳炎的机会。
学会正确擤鼻的方法。
正确哺乳。母亲给婴儿哺乳应取坐位,防止奶汁经咽鼓管呛入婴儿的中耳。
小儿患传染病时,如感冒、麻疹、百日咳等,要密切观察是否并发中耳炎,以便及时治疗。
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吸入鼻咽部而进入中耳。
鼓膜外伤时应做适当处理,防止中耳炎的发生。已有鼓膜穿孔者,洗头、洗澡时应防止污水进入中耳,并且禁止游泳。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往往容易复发,除了积极治疗外,也应积极的预防反复发作。
预防的关键在于弄清楚中耳炎复发的原因,如患有慢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咽炎、腺样体肥大、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如在治疗中耳炎的同时,也治疗这些疾病,这样不但中耳炎好得快,而且复发的概率也明显减少。除了注意去除以上的病因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