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袁先道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外耳炎(external otitis)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耳廓和外耳道的炎症(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全长约 2.5 cm,就是我们平时挖耳屎所涉及的区域)。
感染、过敏、皮肤病都可引起外耳炎,其中细菌感染是外耳炎最常见的病因,称为细菌性外耳炎。
外耳炎较常见,所有年龄段的人均可发生,儿童更多见。夏季更容易发生外耳道炎,这可能与环境湿度增加和参与户外水上活动增加相关。
外耳炎的常见表现有:
外耳疼痛,特别是在拉扯耳廓时。
外耳瘙痒。
耳漏,即耳朵里有液体或脓液流出。
听力下降。
外耳道炎的并发症包括:耳周蜂窝织炎与恶性外耳道炎。
耳周蜂窝织炎:表现为耳廓周围皮肤发红、水肿以及皮温升高,伴有轻度疼痛。
恶性外耳道炎:也称为「坏死性外耳道炎」,是由于外耳道炎的感染从皮肤蔓延到颅骨及骨髓腔所致。恶性外耳道炎是外耳炎非常严重的一个并发症,有可能会致命,常发生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身上。
恶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剧烈的耳痛和严重的耳漏,耳镜检查可见耳道皮肤水肿、充血、坏死。如果出现脑神经麻痹,提示高死亡风险。通过磁共振或 CT 检查有助于恶性外耳道炎的诊断。
大部分外耳炎都不会遗留后遗症。但如果病情较重,或是出现了恶性外耳道炎,就有可能损坏外耳道的深层组织,如软骨和骨质,从而遗留畸形、外耳道狭窄等后遗症。
所以,不要忽视外耳炎,要及早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外耳炎的发生可能和以下情况有关:
耳朵内有积水,如经常游泳耳朵进水,潮湿的环境容易引起细菌等微生物滋生。
耳道皮肤黏膜受到损伤,如过度用力挖耳屎、用力抓挠外耳道等,给细菌等微生物以可乘之机。
经常使用封闭耳道的设备,如助听器、耳机、耳塞等,有可能会造成外耳道的损伤、发炎。
某些人皮肤较敏感,耳饰、化妆品、洗发水等可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导致外耳发炎。
皮肤疾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也可导致外耳道炎。
肿瘤病人放疗,如果放疗区域覆盖了外耳道,可能会引起耳道缺血,使其容易发炎。
一般不会。
外耳炎一般不会传染。但是如果在自己的外耳道存在损伤时,与细菌性外耳炎患者共用了耳机或耳塞,就有可能会被传染,发生细菌性外耳炎。
体格检查
耳镜检查:
抽血检查:
微生物培养:
耳真菌病:
接触性皮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SOM):
外耳道癌:
银屑病:银屑病常可累及外耳道,引起发红和脱皮。活检有助于诊断银屑病。
耳鼻咽喉科,儿科。
清洁耳道:
使用滴耳剂杀菌消毒:
抗生素治疗:
止痛:
治疗外耳炎的药物,只要正规用药,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可能的副作用有:抗生素类药物引起过敏,滴耳液引起耳道刺激感、疼痛感等。
一般不需要住院治疗。除非导致外耳炎的感染非常严重(如发热、剧烈疼痛)或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如恶性外耳道炎)或伴有鼓膜穿孔,才需要住院治疗。
门诊治疗外耳炎需要按时复查,治疗初期一般需要 1~3 天复查一次,此后可根据病情逐渐延长复查间隔时间。
正确使用滴耳剂:
按照医嘱用足药量和疗程:
避免耳朵进水:
暂停使用助听器或耳机:
外耳炎可以被完全治愈,一般在治疗开始后 36 ~ 48 小时内症状就会得到改善,大约 1 ~ 2 周可完全治愈。如果出现了恶性外耳道炎等严重并发症,治疗会比较困难,疗程也较长。
外耳炎痊愈后复发率较低。但如果合并有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或其他全身疾病时,则复发率较高,并且治疗较为困难。
如果出现严重并发症——恶性外耳道炎,而又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有可能导致死亡。
轻微的外耳炎一般不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较重的外耳炎在运动、高原旅行、乘飞机时,由于振动、气压等变化,可以导致疼痛等症状加重,因此,建议病情较重的外耳道炎患者以休息为主,待病情痊愈后再恢复日常活动。
尽量不要挖耳屎。耳道具有自我清洁能力,不需要人为特意清理,且耳屎对外耳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挖得太干净反而不好。
游泳后及时把耳朵里的积水抖出来。耳朵进水后也可以用吹风机吹干耳道,注意要使用吹风机的低档,距离耳朵 30 厘米。
尽量减少使用入耳式耳机、耳塞的时间。如果需要佩戴助听器,应该在夜间不需要时取下。定期清洁耳机、耳塞、助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