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3月1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甲状腺炎是由感染、自身免疫紊乱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甲状腺炎症,甲状腺滤泡被破坏,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入血液,可导致甲状腺毒症,表现为怕热、心慌、手抖等,甲状腺修复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也可导致甲减,表现为怕冷、浮肿、没精神等。
甲状腺炎患者典型的表现模式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继而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然后恢复。
导致甲状腺炎的病因不同,疾病的表现、治疗方式、后续的恢复情况也各不相同。
常见的甲状腺炎有:亚急性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产后甲状腺炎等。可在丁香医生 App 搜索相关疾病,进一步了解详情。
很常见,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
甲状腺炎是一组疾病的统称。
按起病的缓急可分为: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属于甲状腺炎的一个分支,也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甲状腺抗体水平升高(包括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可能导致永久性甲减。
桥本甲状腺炎、萎缩性甲状腺炎、无痛性甲状腺炎和产后甲状腺炎等,都属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甲状腺炎,它的甲状腺局部症状明显,甲状腺肿大、质地硬、显著触痛。「硬,肿,痛」是其特点。
除了甲状腺局部的表现外,还有甲状腺破坏,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而导致的甲状腺毒症相关表现。这种甲状腺毒症往往是短时间内出现的、暂时的,这有别于真正的甲亢。
桥本甲状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最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甲状腺抗体升高,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硬。
本病进展慢,早期可能没有临床症状,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多数病人是因为甲状腺肿或者甲状腺功能减退而来就诊。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确诊,但因是有创检查,一般比较少用。
萎缩性甲状腺炎与桥本甲状腺炎类似,区别是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是肿大的,而萎缩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是萎缩的,有认为萎缩性甲状腺炎是桥本甲状腺炎的最终阶段。
无痛性甲状腺炎与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疾病发展过程类似,区别就是没有甲状腺疼痛,但是甲状腺抗体水平是高的。本病最终有一定比例出现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产后甲状腺炎是发生在产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一般认为是患者本身存在隐性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而妊娠作为诱因促进了疾病进展,其疾病发展的过程与无痛性甲状腺炎类似,区别是发生在妊娠后 1 年内。
另外妊娠还有可能诱发产后 Graves 病,所以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检测 TRAb 作为鉴别。
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炎的病因不同: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患病亲属的人更容易患病。但也不是说有亲属患病,本人就一定会患病。
甲状腺炎好发于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高发年龄 30~50 岁。
甲状腺超声检查检出无症状甲状腺结节的比例很高,大概 1/3。虽然有些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有结节样改变,或者残留炎性甲状腺结节,但是单纯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炎一般没有关系。
发现单纯甲状腺结节,应该定期复查,或者行放射性核素扫描以及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明确结节性质。
总体来讲,多数甲状腺炎的甲状腺功能在不同阶段是变化的。
因为甲状腺炎的早期,可能表现为「甲亢」,这其实是甲状腺毒症,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甲亢(即 Graves 病)不同,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口服抗甲亢药物治疗。
通过甲状腺局部体征、甲状腺彩超检查、摄碘率测定、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方法,可以鉴别真正的甲亢和甲状腺炎导致的「甲亢」。
内分泌科。
首先需要确诊具体为哪一类型的甲状腺炎,不同类型的甲状腺炎,治疗方法和治疗后的情况不尽相同。
这要看甲状腺炎具体的类型。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患者,可能甲状腺功能已经恢复正常,但是甲状腺抗体依然存在,并且没有有效的药物或办法能降低抗体的滴度。
甲状腺炎的甲减期,或者最终发展为永久性甲减时需要口服甲状腺激素以维持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正常(即所谓的 L-T4 替代治疗)。
放射性 131I 治疗是甲亢治疗的常用手段,常常是在口服抗甲状腺药的效果不佳时采用。甲状腺炎一般不需要放射性 131I 治疗。
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炎一般注意事项都相似,主要是适当休息,避免进食大量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藻,海蜇,虾皮。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对疾病的恢复都是有利的。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患者,在活动期甲状腺炎导致甲功异常的情况下都需要慎重考虑生育问题。因为无论是甲亢和甲减都有可能对怀孕和胎儿造成不良的影响。
但是如果甲状腺炎已经是在恢复期,或者永久甲减经替代治疗后甲功正常的情况下,是可以要小孩的。
如果是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但甲状腺抗体滴度仍然较高,在妊娠期间应更加注意监测甲状腺功能和补充足量的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预防甲状腺炎:
减少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调整饮食结构,平衡膳食,避免缺碘或碘摄入过量;
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
避免颈部电离辐射;
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