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杨彦内分泌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3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6日
甲状腺癌是发生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1],可能由遗传、射线辐射、甲状腺癌家族史引起,也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甲状腺癌一般不影响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分泌,主要表现是颈部有肿块、呼吸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声嘶、吞咽困难等症状。
大部分的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不高,很少危及生命。通过甲状腺全切除、近全切除手术、术后放射性 131I 治疗、TSH 抑制治疗,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甲状腺分化癌预后效果好,死亡率低,未分化癌预后差[2]。
常见,2019年我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为 14.6/10 万,也就是说每 10 万个人当中,每年就有接近 15 个人新发甲状腺癌[3]。
甲状腺是位于喉结下前方的一个内分泌腺体,形状像一只蝴蝶,一般触摸不到。甲状腺可以生成甲状腺素 T4 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这些激素对维持人的热量产生(体温)和代谢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甲状腺癌的类型主要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划分的,也就是说,没有经过医院的检查,一般无法确认甲状腺癌的类型。
整体来说,甲状腺癌可分类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又可以分类为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
具体分类如下:
1. 未分化癌:
占所有甲状腺癌的 3%~8%,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略多。
特点是生长迅速伴疼痛,恶性程度高,约 80% 的患者在诊断后 1 年内死亡[4]。
2. 分化癌:
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是基本治疗方法,并可用放射性核素、TSH 抑制及外放射等方式治疗。
而未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常规治疗手段疗效均极其有限。放射外照射治疗,主要用于未分化型甲状腺癌。
但是也不用太过于担忧,甲状腺癌整体的生存率相对较高。而且还有一部分甲状腺癌可能直径较小(小于 1 cm),未必都会继续进展,可能只需要根据医生要求继续观察就行。
如果确诊了甲状腺癌,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也是有痊愈的可能的。尤其是早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甚至治愈后有可能不再复发。
一般来说,甲状腺癌在甲状腺乳腺外科就诊,有些医院没有专门的甲状腺乳腺外科,可以在普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
如果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如甲亢的心率增快、消瘦、突眼等,也可能需要在内分泌科进行治疗。
甲状腺癌早期不会有明显的表现,常以无痛性颈部肿块或结节而就诊。
但随着甲状腺癌的增大,可能会引起声音嘶哑、脖子和喉部疼痛、吞咽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还可能伴有面容潮红、心动过速及顽固性腹泻等表现。
当甲状腺癌转移时,可能出现一系列人体其他系统的症状,如头痛、视力下降、咳嗽、咳血、胸痛、腹痛、黄疸(眼睛、皮肤、小便发黄)、骨痛等。
现今甲状腺癌的发病病因仍未完全清楚。其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
如果有上述危险因素,同时颈部有不断增大的肿块,肿块质地较硬,就需要怀疑甲状腺癌,要尽快就诊。
有遗传倾向,但不是一定发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发现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基因有关,特别是某些特定类型的甲状腺癌(如甲状腺髓样癌),有一定的遗传性[3]。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甲状腺结节是指甲状腺里面长了肿块,是甲状腺疾病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并不是某一种特定的疾病。甲状腺结节有恶性和良性两类,在临床上只有约 5~15% 是恶性、为甲状腺癌[1],排除了甲状腺癌的甲状腺结节都是良性的。
甲状腺的筛查主要依据既往病史、是否有甲状腺癌家族史、射线暴露史、甲状腺触诊、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等作为初步危险因素评估。对于高危患者进行颈部 B 超筛查。
甲状腺癌的确诊有赖于病理(特别是术后病理检验)证据,术前诊断主要依据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或者是粗针穿刺。不过,甲状腺细针穿刺仍存在一定几率与术后病理不符,不是诊断的金标准。
甲状腺细针穿刺全称为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通过较细针头对甲状腺组织穿刺,吸取病灶部位部分细胞后进行病理检查的检查手法。通常进行细针穿刺需要在影像技术(如:超声等)引导下进行。
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报告一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取出细胞进行形态的描述,另一部分进行恶性风险的评估。
恶性风险评估分为 5 级:
其中,1~3 级为良性倾向,4~5 级为恶性倾向。
甲状腺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TSH 抑制治疗、放射性 131I治疗、 靶向药物治疗等。
靶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达拉非尼等,可以抑制肿瘤的增殖,适合于晚期放射性 131I 治疗无效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会引起皮疹、腹泻、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3]。
放疗:适用于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一般配合手术术后使用[3]。
化疗:常用药物有紫杉醇、卡铂等,适用于甲状腺未分化癌,可能会出现面部瘙痒、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3]。
手术治疗:对于不同的甲状腺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甲状腺手术主要分两类:
现在为了预防甲状腺癌的复发,多采取前一种手术方式。
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要长期接受甲状腺激素抑制 TSH 治疗,主要是使用左甲状腺素或甲状腺素片,目的是为了满足机体对甲状腺素的生理需求,同时减少肿瘤复发的风险[6]。
131I 是元素碘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能够发射辐射射线,杀死细胞。
由于甲状腺是身体内对碘吸收率最高的器官,分化型甲状腺癌同样具有碘的高摄取率,身体其他部位基本不利用和吸收碘。因此,131I 被甲状腺摄取后可以快速精准杀灭甲状腺内及转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细胞,是分化型甲状腺癌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手术后进行放射性 131I 治疗,可以破坏残留的微小肿瘤灶,治疗远处转移灶。同时,还可对以后进行全身碘扫描增加敏感度。通常在手术后 6 ~ 12 周进行。治疗前需要低碘饮食。适用于复发癌或者远处转移不能切除的病灶,处于怀孕期或计划六个月内怀孕的人、哺乳期的人和不能遵守防护指导的人均不能进行该治疗[6]。
所有甲状腺癌一旦确诊均推荐手术切除。
通过手术,不仅能清除原发病灶,还可以准确判断癌症的组织类型和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情况,对未来预后有积极的意义。
一般都需要。
由于手术导致大部分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素分泌减少,所以对于大多数病人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维持 TSH 在目标范围[6]。
对于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处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分化型甲状腺癌对化疗不敏感,可用于晚期患者由于对其他治疗均不敏感的姑息治疗,一般是手术联合化疗[2],而甲状腺髓样癌对靶向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越早进行治疗,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大多数早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较长。而一旦发生远处转移,则会严重影响患者生存。
手术后(至少五年内),每 3 ~ 6 月应当进行一次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 Tg(甲状腺球蛋白) 的检测,必要时可定期行 B 超或者 CT / MRI 检查,亦可行全身放射碘扫描追踪。
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健康饮食,多做运动,戒烟酒,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另外,部分甲状腺癌患者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大剂量的甲状腺素,要谨防其副作用,包括心脏病、骨质疏松,应遵照医嘱定期复查,并定期评估心脏功能和骨密度。
进行 131I 治疗的患者出院一段时间内应避免和孕妇、儿童的长时间接触,尤其是近距离接触。
可以。
没有证据表明妊娠会导致甲状腺癌的复发概率升高。不过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放射性 131I 治疗有可能致畸,所以做过放射性 131I 治疗的患者,应避孕 6~12 个月后再备孕。
本病很难预防,因为甲状腺癌的具体病因还没研究清楚。不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降低患甲状腺癌的风险:
除了定期体检外,学会甲状腺自检,也有利于早发现甲状腺的异常。
站在镜子前,把脖子稍微抬高,后仰,让脖子可以充分展现在镜子前。还可以将一侧手放到脖子后面,托住脖子帮助后仰,或者背靠墙壁。对着镜 子,看看甲状腺的位置是否有肿大,两侧是否对称、是否有一侧偏大的情况。
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个手指头并拢,从脖子中间沿着两侧,从上到下轻轻触摸,看有无结节、肿大。然后做咽口水的动作,感受下脖子哪个部位会随着吞咽的动作上下活动。
找准位置后,对着镜子,看这个位置附近是否有肿块会随着吞咽的动作一上一下移动。再摸一摸甲状腺对应在脖子上的位置,看看能不能摸到硬硬的小结节,或者软软的小鼓包、小肿块。发现异常,尽早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