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运柱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王秋华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0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09日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入侵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损伤。按病原体侵袭的部位不同,一般将其分为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又称上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合称下尿路感染。
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不加区别统称为「泌尿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病人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中国儿童期症状性尿路感染的年发病率在男孩为 1.7~3.8/1 000 人,女孩为 3.1~7.1/1 000 人,发病年龄多在 2~5 岁;无症状性菌尿则多见于学龄期女童。
国外数项大型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热的婴幼儿中,泌尿道感染的总患病率约为 7%,但随年龄、种族 / 族群、性别及包皮环切术状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体温大于等于 39 ℃ 的白人女孩的泌尿道感染患病率为 16%。
急性泌尿道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 50% 患者可复发,约 25% 的患儿合并膀胱输尿管反流(VUR)。
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最常见,而 VUR 与肾瘢痕关系密切,肾瘢痕的形成是影响儿童泌尿道感染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肾瘢痕在学龄期儿童最易形成,10 岁后进展不明显。一旦肾瘢痕引起高血压,如不能被有效控制,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
急性泌尿道感染:
症状因患儿年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婴幼儿泌尿道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
慢性泌尿道感染:
无症状性菌尿:
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但绝大多数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副大肠埃希菌、其它肠杆菌属、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少数为肠球菌和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约占 60%~80%。若为大肠埃希菌外的微生物感染,与肾脏瘢痕形成相关的可能性大。
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 1 岁以下的男孩,主要的致病菌仍是大肠埃希菌;而在 1 岁以上男孩主要致病菌多数是变形杆菌。对于 10~16 岁的女孩,白色葡萄球菌亦常见;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泌尿道感染。
细菌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是宿主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感染途径:
宿主内在因素:
肾脏瘢痕形成是指肾盏与肾被膜之间的肾实质缺失,这是泌尿道感染的潜在并发症。肾脏瘢痕形成的长期后果可能包括高血压、肾功能降低、蛋白尿及终末期肾病。已证实与以下因素相关:
定量尿液培养是诊断泌尿道感染的标准检查。泌尿道感染的最佳标准定义为有脓尿(尿常规白细胞或尿白细胞计数阳性)的患者存在有意义的细菌尿(尿培养阳性)。
不过也有特殊情况:
有意义的细菌尿,取决于收集尿样的方法(清洁中段尿样本、导尿管留取尿样,或者耻骨上膀胱穿刺尿样本),以及对分离出病原体的鉴别。
一般认为乳酸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棒状杆菌属不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尿路病原菌。
以下情况中,泌尿道感染患儿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完整的泌尿道感染的诊断除了评定泌尿系被细菌感染外,还应包括以下评估内容:
所以需要做以下检查:
儿科,小儿肾内科。
大部分年龄在 2~3 个月以上的单纯泌尿道感染婴儿及儿童可在门诊治疗及完善相关检查。
门诊治疗无效,或年龄小、症状复杂、感染严重、尿道畸形、免疫功能差、无法配合口服用药、不方便门诊或不能及时复诊的,需要住院治疗。
急性泌尿道感染:
除了缓解症状外,还需要预防泌尿道感染复发,减少和预防高血压、肾脏瘢痕形成、肾脏生长发育不良及功能损害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早期予以积极的抗生素治疗(特别是状发生 72 小时内)以避免肾脏损害。
对于怀疑泌尿道感染,且尿常规白细胞或尿白细胞计数阳性的患儿,建议在正确采集尿液标本留培养后,即开始经验性抗菌治疗。
反复的泌尿道感染:
无症状性菌尿:
视情况而定。
正常、均衡饮食,种类多种多样,生病期间保证营养摄入;
保证液体、水分摄入,保持尿量正常;
保证休息,每天有足量的睡眠,有利于恢复。
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不穿过紧的内裤;
及时更换尿不湿,勤洗外阴以防止细菌入侵;
及时发现和处理男孩包茎、女孩处女膜伞蛲虫感染等;
及时矫治尿路畸形,防止尿路梗阻和肾瘢痕形成;
规范使用抗生素,减少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时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