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梁培禾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泌尿系统由上到下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四部分组成(其中前二者合称上尿路,后二者合称下尿路),血液经过肾实质的过滤、重吸收等过程形成尿液。
尿液经过肾盂逐步排入输尿管、膀胱,最终经尿道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双侧输尿管每分钟收缩 2~10 次,将肾脏排入的尿液排放至膀胱,但是膀胱内尿液因输尿管、膀胱共同构成的抗反流结构使尿液不会逆向进入输尿管。
当各种原因导致膀胱输尿管的抗反流结构功能受损时可引起膀胱内尿液反流至输尿管,即为输尿管膀胱反流。
膀胱输尿管反流属于一类输尿管畸形,当其引起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内压增高,肾盂扩张积水、肾实质受压时,称为膀胱-输尿管反流综合征。
原发性者在正常儿童中发病率为 1%~18.5%,但其中 70% 合并尿路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可持续到成人。继发性者则与原发疾病及其治疗程度有关。
该病症状与病情的轻重有关,轻者可无不适,严重者常表现为:
尿路刺激征:由于尿液反流,患者易发生上尿路感染,可能出现迁延不愈的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腰腹部疼痛:常表现为患侧腰部酸胀不适,尤其是憋尿或用力排尿的时候,由于尿液返流,上尿路内压力增大,就会出现胀痛等症状。
肾功能不全:由于尿液反流,上尿路处于持续高压状态,会使肾实质受到压迫,泌尿功能受到影响。如果是双侧发病,就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由于肾脏实质受到压迫,影响血供,可产生继发性高血压,是后期常见并发症,也是儿童恶性高血压常见的原因。
其他:部分患者可合并发育缓慢、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然,以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即不能通过症状诊断该病),但当儿童出现多个以上症状时,需考虑该病的可能性。
该病根据国际反流研究委员会提出的分类法,主要分为五度
I 度:存在反流,反流达输尿管(程度最轻,其反流尚未达肾脏);
II 度:反流至肾盂、肾盏,但无扩张;
III 度:输尿管轻度扩张或弯曲,肾盂轻度扩张和穹隆轻度变钝;
IV 度:输尿管中度扩张或弯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但多数肾盏仍维持乳头状形态;
V 度:输尿管严重扩张或弯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多数肾盏失去乳头形态。(程度最重)
该病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类,其中
原发性:最常见,指出生前或出生后就有的,无其他外因导致的输尿管膀胱抗反流结构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输尿管口形态或位置异常、输尿管旁憩室,常合并膀胱功能紊乱。
继发性:指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如反复尿路感染、尿路结核,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等下尿路梗阻性疾病,以及妊娠、外伤等。
据研究,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者,其子女发生率约 66%。
需完善尿常规、尿培养+药敏、泌尿系彩超、泌尿系 CT 平扫+增强、膀胱镜、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造影、肾功能等。
每项检查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所以针对每个疾病常需完善多项检查才能进一步明确:
尿常规:了解尿液内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以及尿液 pH 值等情况。当合并尿路感染时,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等情况。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现尿蛋白阳性。
尿培养+药敏:该检查要求收集排尿过程中的一段尿,即中段尿送检。检查目的主要是帮助明确致病菌,并且明确细菌对哪种抗生素敏感、耐药等。但该检查需要时间较尿常规长,有时因细菌的特点而无法进行常规培养,比如结核杆菌。该检查对该病无诊断意义,但可用来指导出现尿路感染时抗生素的选择。
肾功能:是抽血检查,了解血液中肌酐、尿素氮的情况,可用于判断双肾总的功能。部分只有一个肾脏的人肾功能也可以是正常的。
泌尿系彩超:该检查简单、便捷、无创,还可床边操作,但易受肠腔积气影响,与操作者经验有关,且无法向临床医生提供多个影像图片。该检查既可作为该病初步筛查的首选检查,同时还可作为该病的复查手段。
泌尿系 CT 平扫+增强:该检查利用 X 射线进行,费用较高。在疾病的早期常无特征性改变,但可用来明确是否合并泌尿系结石等其他疾病。
排尿期泌尿系造影:该检查需待感染控制后才能做,否则可导致感染加重。检查方法是经过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射造影剂,多方位、多时间段动态观察排尿期时的泌尿系统的显影,尤其是是否存在膀胱内造影剂向上反流进入输尿管的情况。该检查可用于确诊该病,及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但检查需患者的配合,且耗时偏长。
膀胱镜:该检查诊断本病的作用有限,操作与胃肠镜检查类似,属于有创操作,所以一般在影像学检查完善后才进行。检查可直接观察输尿管口形态、位置,及是否合并输尿管旁憩室等情况,必要时还可夹取组织送病理检查。进行该项检查后,有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且急性感染时不宜做此检查。
一般需至泌尿外科或肾脏内科就诊,但对于儿童患者,有时候症状并不典型,或者患儿不能清楚表述,也常常首先至儿科就诊。急症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该病的治疗主要目的是保护肾功能,制止尿液逆流和控制尿路感染,根据病情的轻重、尿路感染的控制程度、患者年纪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目前主要的方案分保守治疗、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原发性反流的儿童、病情较轻者。
需定期进行检查,每个月做一次尿常规、每 3 个月做一次尿培养+药敏、每 4~6 月做一次膀胱造影。
保守治疗期间,合并尿路感染时积极治疗。
此外,也可每日预防性给予抗生素,最常用于预防的抗生素包括复方磺胺甲噁唑、单用甲氧苄啶或呋喃妥因。抗生素预防通常持续直至膀胱输尿管返流自行消退或手术矫正。
手术治疗:适用于尿路感染控制差、病情较重者,主要的手术方法为输尿管膀胱成形术。
输尿管在人体主要起将肾脏产生的尿液传输到膀胱的作用,因此该病对人体影响主要在肾脏。
肾脏除了通过肾小球和肾小管产生尿液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血压,分泌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等等其他功能。
因此,长期、明显的膀胱输尿管反流会导致肾功能降低,甚至肾衰竭,产生高血压。此外,患有该病的患儿,肾脏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膀胱输尿管反流存在一定的自愈率,一般随着年龄增大发生率降低,但仍需重视,定期检查。
该病需要长期随访,长期随访主要包括每年评估身高体重、测量血压以及进行尿液分析。
患者应意识到膀胱输尿管反流( VUR )与慢性肾脏病( CKD )风险增加(如高血压、肾功能受损或蛋白尿)相关。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