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食物过敏指的是个体在摄入一种食物后,食物中所含有的抗原类物质所引发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可导致人体组织损伤或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1]。
食物过敏的患病率近年来明显升高,婴幼儿及儿童发病率相比成人更高,但个体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按照过敏器官分类 [2]
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肠炎等。
按照发病时间分类
根据发病距离进食时间的长短,可以分成速发型和缓发型两类。
婴幼儿及儿童。
食物过敏在每个年龄段的人群中都会发生,但是婴幼儿及儿童最先发生这种反应,发病率也比成人高得多,4 至 6 月龄是食物过敏的高发年龄段[1]。
食物过敏的特定症状和严重程度受到摄入过敏原的量以及过敏者敏感性的影响[1,3]。
消化系统症状:
胃肠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患者停止食用过敏食物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是如果再次摄入过敏食物,过敏症状则表现得更明显。
食物过敏还可引起口唇痒、麻木、肿胀、舌体麻木肿胀等。
婴幼儿消化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食物诱发的小肠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皮肤黏膜症状:主要表现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血管炎、特异性皮炎等,前两者最为常见。
呼吸道及眼部症状:主要表现为眼眶红肿、眼睛痒、流泪、鼻痒、打喷嚏、流鼻涕。
心血管系统症状:胸部疼痛、心律不齐、血压降低、昏厥、丧失知觉甚至死亡。
食物过敏原是指食品中引发人体食物过敏的组成成分。可分为以下几种[1,2]:
食物过敏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诱发食物过敏[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食物过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食物过敏患病率较高。
自身因素[1]:
食物因素
食物中的某些蛋白质具有耐受加工、加热、烹调及抵抗胃肠消化的特点,易引起食物过敏。
其他因素
患者需根据自身最先显现和突出的症状选择相对应的科室进行就诊,在诊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询问病史和一系列相关检查判断患者是否为食物过敏,再进行后续的治疗。
如果因为食物过敏起疙瘩的话,首先是要停止食用过敏食物以防止再次接触过敏原,然后应及时到医院相关科室就诊,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在这期间应该清淡饮食,不适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防病情加重。
没有。
目前还没有根治办法,所以在经过临床诊断或者根据病史明确过敏原后,应该严格禁食过敏食物。
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约有 160 多种,但常见的致敏食物主要有以下 8 类 [1,5]。
除了常见的 8 类食物,一些蔬菜、水果也能引起食物过敏,常有的引发过敏反应的水果有苹果、桃子、芒果、菠萝等,黄瓜、番茄、芹菜、胡萝卜也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婴幼儿及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危人群。
自身有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者,孕期、哺乳期应注意饮食,少吃易引起食物过敏的食物,减少婴幼儿的食物过敏。
此外,为了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不应过早添加辅食,母乳喂养至少 6 个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