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顺利风湿科主治医师
蔡晴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过敏性紫癜的正规名称是「IgA 血管炎」,也称为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症或许兰-亨诺综合征,为一种常见的与 IgA 沉积相关的免疫介导性血管炎[1]。
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紫癜(皮肤红紫样改变)、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一般无血小板减少和血液凝固的障碍[1,2]。
紫癜就是指皮肤、黏膜下的出血,引起皮肤或黏膜出现红、紫等颜色的改变[3]。
紫癜是机体血管壁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所致,通常以局限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为其特征[3]。
与过敏性紫癜不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称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该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不耐受,产生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黏膜出血。
它与过敏性紫癜都有明显的皮肤紫癜,但他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倾向,后者血小板计数是正常的[2]。
紫癜只是白血病的一种表现,不能说皮肤有紫癜就是得了白血病。
通常我们所说的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白血病,也就是俗话说的血癌,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的造血。因此当白血病引起血小板减少或血液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表现为皮肤出血(如紫癜),常还有表现出贫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2]。
另外,除了过敏性紫癜和白血病,皮肤紫癜可见于其他多种疾病,如单纯性紫癜(病因不明的血管出血性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血小板减少引起的皮肤黏膜出血)、血友病、肝脏疾病、以及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化学物品中毒等。
根据临床表现,过敏性紫癜分为六型[2,4]:
过敏性紫癜主要累及全身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导致血管炎性反应,因此,可以出现全身任何部位的出血[4]。
一般而言,过敏性紫癜患者常见的出血部位为下肢和臀部的皮肤、胃肠道、关节、肾脏[2]。
少数患者还可累及眼部、脑及脑膜血管而出现视神经萎缩、虹膜炎、视网膜出血及水肿,以及头痛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2]。
因为消化道黏膜和腹膜脏层部位的毛细血管受到累及,所以患者会出现腹痛的症状,多与紫癜同时出现,偶尔先于紫癜出现,容易被误诊为外科急腹症[2,4]。
患者出现腹痛时,常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绞痛,多在肚脐眼周围或下腹部位出现,可有腹肌紧张(触摸腹部发硬)和腹部压痛[4]。
因为关节部位血管受累及,因此过敏性紫癜也可能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及关节功能障碍(如蹲不下去,无法爬楼梯等),这也导致部分老年患者容易误诊为骨关节炎[2]。
累及关节时多发生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反复发作、游走性(即疼痛位置不固定),一般数日后可自愈,并且不留有关节畸形[4]。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被过敏性紫癜患者注意到。
因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的炎症反应,患者可出现肾脏的病变,如血尿(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尿液呈红色、洗肉水样等颜色改变)、蛋白尿(尿中含有蛋白),偶尔可出现水肿、高血压[2]。
约 1/3 的患者会累及肾脏。肾脏损害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 1~2 周,也可延迟出现(2~4 周),半数以上患者在 3~4 周内恢复,少数患者会因紫癜和血尿反复发作,发展成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 [2,4]。
血小板异常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皮肤紫癜(皮肤和黏膜下出血引起的皮肤红紫样改变)的基本病因有三个因素,即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3]。这三方面任何一个因素异常均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
血管壁功能、血小板作用和凝血功能这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防止机体出血。
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虽然该病是一种与 IgA 沉积相关的免疫介导性血管炎,但 IgA 是如何参与其中并发挥作用的,仍不明确[1,2]。
一般认为,当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人接触到某些因素时,身体对这些因素产生异常反应,引起系统性血管炎,即过敏性紫癜[2]。相关因素包括:
过敏性紫癜好发于男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主要发生于 3 ~ 15 岁儿童,4 ~ 8 岁有一个发病高峰[1,5] 。
国外有研究显示过敏性紫癜跟「家族性地中海发热」(FMF)相关,FMF 人群的过敏性紫癜发病率更高[1]。
过敏性紫癜并非过敏。二者的发生有着本质的区别。
过敏是指身体对接触到的花粉、灰尘、食物等常见物质(即过敏原)的异常反应。接触过敏原后,身体开始产生 IgE 抗体,导致组胺(一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引起过敏症状,如皮疹、打喷嚏、瘙痒等[6]。
过敏性紫癜是与 IgA 沉积相关的免疫介导性血管炎[1],并没有「过敏」的参与。2012 年,国际共识将过敏性紫癜更名为 IgA 血管炎,更加明确地反映出其病理生理特点。虽然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旧称,但仍被广泛使用[7]。
尽管过敏性紫癜不是过敏,但过敏性紫癜可由过敏这一因素诱发,如某些食物,牛奶、蛋、鱼等[2]。
根据皮下出血直径的大小及伴随情况来区分紫癜、出血点及瘀斑[3]:
对于较小的瘀点或紫癜,应注意与红色的皮疹或樱桃状血管瘤鉴别。红色的皮疹受压时,一般可褪色或消失,瘀点或紫癜和樱桃状血管瘤受压后不褪色,但是樱桃状血管瘤触摸时可感到稍高于皮肤表面,且表面光亮。
1. 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
过敏性紫癜是血液系统出血凝血性疾病,因此首先需进行血小板凝血功能检查。一般情况下,过敏性紫癜可以出现出血时间延长,但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正常;
2. 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过敏性紫癜肾型及合并肾型表现的混合型,可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受损的表现,如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等,需进行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
3. 其他:
根据症状特征(如感染引起的发烧,即腋下温度超过 37 °C 等)可能需要做抗核抗体、补体、血沉等检查,来跟其他疾病鉴别、以及评估疾病的严重度[2,4]。
符合以下四点,可确诊过敏性紫癜[2,8]:
不需要。但如果怀疑其他疾病引起的紫癜诊断困难时则需要。
骨髓穿刺是采集骨髓液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医学上常用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对于白细胞疾病如急性白血病等、红细胞疾病如各种贫血等、血小板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诊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敏性紫癜是累及血管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一般是正常的,因此过敏性紫癜不需要行骨髓穿刺[2]。
血液科或风湿免疫科,儿童发病有时也可去儿科就诊。
绝大多数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自行恢复,因此主要给予支持治疗,包括一般处理、对症处理、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疗法等[2,4,9]。具体如下:
一般应用甲泼尼龙或强的松治疗,疗程不超过 30 天[4]。
糖皮质激素有抑制抗炎抗体反应、减轻炎症渗出、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因此对于累及腹部出现腹痛,累及关节出现关节疼痛者效果较好。
过敏性紫癜患者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药物为泼尼松[2],可能的不良反应如下:
不过,由于过敏性紫癜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小、疗程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较小。
可以治愈。
病程一般是数周至数月。多数患者呈良性、自限性过程,但也有反复发作或迁延数月乃至数年者。
少数累及肾脏者预后较差,可转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综合征[2]。
约 5%~30% (每 100 名患者中有 5~30 名)患者会复发,不过多数情况下,复发的临床症状常会比首次发作要轻[5,9]。
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受累时,有些病情比较严重,可能发生在紫癜出现之后的数月之内。所以诊断过敏性紫癜之后,建议定期到医院常规进行尿常规和血压的复查。
症状期间,要求每 1~2 周检查尿常规和血压 1 次。紫癜症状消退后还要 1~2 个月检查一次,直到满 1 年。由于存在迟发性肾脏病风险,随后每年常规就诊时也建议继续筛查(如进行尿液分析和血压测量)[9]。
过敏性紫癜可能有由某些食物刺激诱发,如鱼、鸡肉、蛋、牛奶,在治疗期间,一般建议避免进食相关可能诱发该病的食物[2]。治疗结束后还需遵从医生的建议。
如果患者不是因为这些食物出现的过敏性紫癜,就不需要刻意限制饮食。
过敏性紫癜病因复杂,没有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