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皮肤科主治医师
周勐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08日
太田痣也叫做眼上腭部褐青色痣,它是一种真皮细胞痣,往往是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皮肤上出现的褐青色印记,实际上也有一些患者可能在出生后一段时间才出现,更有甚者在青春期时表现才会显著。
有太田痣的人是不少的,在日本统计发病率约为 0.1%~0.2%,女性多于男性。
太田痣表现为斑点状或斑驳的褐青色、灰棕色或蓝黑色斑片。可发生有症状性或无症状的神经皮肤黑变病,一般会有皮肤病变同侧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部分患者也会发生青光眼,或同侧感音神经性聋。
常累及单侧面部并沿三叉神经分布,轻者只累及眼周,重者大面积单侧面部甚至双侧同时受累。
另外,不少患者会累及眼部,表现为巩膜、角膜呈现蓝染。
太田痣往往是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出现的,但很多患者在出生后 1 年内或者数年内才出现,甚至在青春期才表现明显。
太田痣基本不会自然消退,多会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增大,其变化与激素水平周期变化有一定关系,比如月经期、青春期等。
太田痣带来的首要不良后果就是对于患者美观的影响。其次患有太田痣者除了青光眼发生几率增加外,还有发生神经性耳聋和黑素瘤的可能(发生率不高)。
太田痣是有一定的发生黑素瘤的概率的,但在亚洲人群中发生率极低,发生者大多为白种人。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对于同时存在葡萄膜黑素瘤和眼皮肤黑素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发生转移的风险几乎是不存在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患者的2倍。
胎记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太田痣的发生可能与遗传以及基因突变有关,使得胚胎在发育时,黑素细胞从神经嵴向表皮移行过程中,部分黑素细胞未能通过表皮真皮交界,停留在真皮导致。
太田痣患者黑色细胞分布更为密集也提示错构瘤的存在。在女性患者中,激素水平也可能对它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因为胎记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其易感人群不是很好界定。但我们发现,有家族史者相对无家族史的更容易出现太田痣。
其遗传性目前尚未明确,但有一些家族性病例的报道,所以可能是具有一定的遗传性的。
特殊的临床表现及必要的眼科检查,诊断太田痣并不是难事。
咖啡斑:颜色跟太田痣有所不同,数目可为一个或多个,散在分布,境界清楚,面部和躯干多见。
黄褐斑:表现为黄褐色斑片,境界不清楚,形状不一,多位于颧骨。一般中年发病。
因为太田痣的发生基本和饮食无关,所以在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即可。
在生活中,对于太田痣不要去刺激,比如反复抠抓等,以防出现破溃出血等。
因为太田痣发生与面部,很多患者的太田痣范围较大及颜色明显,对患者的形象、生活学习和工作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长此以往,很有可能会造成患者自卑等情绪产生;另外,太田痣可能会影响视力或伴有其他疾病。
首先建议家长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由专业的医生明确诊断,并了解清楚疾病可能的病程,潜在的并发症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需要进行治疗,家长需协助患儿尽量配合相应的检查及治疗。同时,需要做好患儿的心理辅导,防止出现不良的情绪。
太田痣的发生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所以目前没有很好的预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