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兰芳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
周晓波精神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0日
异食癖,为一种进食障碍,指儿童持续性(超过一个月)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如泥土、颜料、头发、肥皂、树叶等。这些行为与患儿的发育水平不相称,不符合其所处的文化育景,也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患有异食癖而感到羞愧、自责,出现心理情绪波动。家长一定树立信心,及早的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治疗。此外,亲人朋友们也要给予理解和关心,请不带偏见地和他们相处,也请尊重他们,不散播他们的隐私。
异食癖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大的儿童和少年少见。异食癖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部分报告显示 2~3 岁的婴幼儿中约有 15% 出现过异食行为。
主要症状为患儿进食一些非营养物质,如灰泥、纸张、油漆、衣服、头发、动物粪便、泥土、沙子、石头、污物等。
另一方面,异食行为多导致一些并发症,影响儿童身体健康,部分严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包括贫血、腹泻、便秘、寄生虫感染、弓形体病、铅中毒、营养缺乏、肠梗阻等。并发症的类型与进食物质相关,如进食油漆可导致铅中毒,进食粪便和泥土可导致寄生虫感染,进食黏土可导致贫血和缺锌,进食淀粉可导致缺铁,进食头发和石头可导致肠梗阻。
随着年龄增长,异食癖多会逐渐缓解,多数持续数月,少数可持续到少年,甚至持续到成年。有的患者会出现心理发育延迟,约有半数少年会出现抑郁、人格障碍和物质滥用。
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研究提示,营养缺乏、体内铁锌和钙缺乏、贫穷、混乱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有效监管、忽视和虐待、情感剥夺、对无营养物质的心理渴求、家庭功能有问题等可能与异食癖的发生有关。
异食癖可能与体内缺乏锌有关。
对缺锌患儿异食癖的临床分析表明,当患者补充锌剂后其临床典型症状消失,效果显著。
异食癖患者可在膳食中增加瘦肉、蛋、鱼及核桃、花生等坚果类富含锌食品以补充锌元素以改善症状。
异食癖主要诊断要点为:
患儿常吃一些非营养物质,如泥土、颜料、碎屑、毛发、沙子、石头等;
反复多次异食行为,至少一周两次,持续 1 个月以上;
异食行为不能被患者所处的社会文化所接受;
须排除其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的异食行为;
可伴有贫血、寄生虫感染、铅中毒、营养缺乏、肠梗阻等并发症。
暂无。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