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俊肛肠外科主治医师
冯晓东整形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1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4日
肛乳头肥大是一种常见的肛门疾病,也被称为肛乳头瘤、或者肛门乳头状纤维瘤,是一种良性疾病,有恶变的可能、但恶变率较低。
肛乳头呈三角形小隆起,在直肠柱下端,沿齿线排列 2~6 个,基底部发红,尖端灰白色,高 0.1~0.3cm,肥大时可达 1~2cm。肛乳头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含有毛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肛乳头的出现率为 13%~47%,多数人没有。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起于齿状线,下至肛门缘,长 3~4cm,平均 2.5cm。肛管分为解剖学肛管和外科学肛管,前者指齿线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后者指肛管直肠肌环上缘平面以下至肛缘的部分,即从齿状线向上扩展约 1.5cm。
肛乳头的出现率为 13%~47%,多数人没有。
肛乳头发展成肛乳头肥大,是由于肛管部位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的,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由此可见,肛乳头肥大的发病率并不高。
如果经常大便不成形,患有直肠肛管炎,或者患有陈旧性肛裂的人群容易出现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一般去肛肠科或普外科就诊。
肛乳头肥大有恶变的可能,如果恶变了,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即使没有恶变,如果有明显的异物不适感,或者经常脱出肛门外面,也会导致便后擦拭不干净,肛周潮湿等,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
患者感受到肛门里面有异物不适感,肛门指检在齿线附近能够摸到硬硬的增生物,或者大便时有异物脱出肛外,需要警惕肛乳头肥大的可能。
肛乳头肥大主要为各种炎症、损伤引起。当肛管或直肠下部有炎症、损伤及长期慢性刺激,肛乳头慢慢增生肥大形成,如肛隐窝炎、肛管炎、陈旧性肛裂等都可引起肛乳头增生肥大。
经常腹泻或便秘,以及肛隐窝炎、肛管炎、陈旧性肛裂等疾病的人群容易得肛乳头肥大。
通过肛门指检和肛门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肛门指检通过触摸,判断质地是硬的还是软的,肛门镜检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像不像肛乳头。两种检查相结合能够使诊断更准确。通过肛门指检只能做大致判断,配合肛门镜检查更能确诊。
肛乳头肥大有癌变的可能,但发生率较低,只有切除后送病理检查才能确诊。
肛乳头肥大与直肠息肉、内痔容易混淆,因为三者都是发生在齿线附近,都有随大便脱出的表现。但三者也有明显的区别:
肛乳头比较小的时候不会有不适症状,除非比较大了,才会引起异物不适感,或者脱出肛外。所以想早期发现肛乳头肥大,还是建议通过肛门指检和肛门镜检查。
肛乳头肥大非手术治疗无效,需要手术才可以消除掉,可采用直接手术切除、丝线结扎脱落的治疗方式。
肛乳头肥大手术是一个常规的门诊小手术,有术后出血的可能,但发生率非常低,风险很小。
肛乳头肥大手术切除后,肥大的肛乳头已不存在,即可治愈,治愈率 100%。
手术切除掉的肛乳头已不存在,不会再复发。
但肛乳头多为多发,其他较小的肛乳头也可能因炎症等刺激变大,出现肛乳头肥大。
肛乳头肥大患者为减少复发,生活上应注意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保持大便软化通畅,避免便秘或者腹泻等。如果患有直肠肛管炎、肛裂等疾病,应积极治疗。
肛乳头肥大切除后,一般不需要复查。术后如有不适,可以行肛门镜检查。
并不是人人都会有肛乳头,肛乳头的出现率为 13%~47%。没有肛乳头的人就不会出现肛乳头肥大。
如果有肛乳头,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肛周卫生,积极治疗直肠肛管炎、肛裂等肛周疾病,减少直肠肛门部位的炎症刺激,预防肛乳头肥大的发生。
对于肛乳头肥大患者,一般建议手术切除,注意直肠肛门部位的清洁卫生,避免腹泻或者便秘,积极治疗直肠肛管炎、肛裂等肛周疾病,减少局部的炎症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