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张晓静小儿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10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0日
抽搐是指突然出现的肢体及 / 或全身肌肉不受自己控制的抽动,可表现为局部肌肉、单个肢体或单侧肢体抽动,也可为四肢及全身抽动,大多突发突止、持续时间短,少数持续性长的抽搐甚至可危及生命。
大部分抽搐是癫痫的症状表现之一,机制为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但正常人也可因感冒、发热、电解质紊乱、药物过量、长期饮酒戒断、睡眠不足及精神心理压力等偶发抽搐[1]。
抽搐和惊厥都属于不随意肌肉运动(患者不能对自身骨骼肌的收缩进行控制),两者常常不太区分,但严格来说,抽搐的定义较惊厥更广泛[1]。
抽搐发生时可以为全身性抽动,也可以是局部抽动(如一侧腿部抽搐、面部抽搐),可伴或不变有意识丧失。而惊厥多为全身性的、对称性的,常伴有意识丧失。
大多数抽搐没有征兆,部分病人发作前瞬间可能有含糊不清或难以描述的先兆,如局部轻微抽动(如嘴角抽动、指/趾抽动)、两眼凝视、烦躁不安、无名恐惧或梦境感等,历时极短[2]。
全身性抽搐发生前可能先存在强直期,全身骨骼肌强直收缩,包括咽喉部肌群,故而常大叫一声,进而摔倒,出现全身肌肉僵硬,随后再出现全身肌肉抽动。部分患者还可因腹部肌肉紧张而诱发呕吐[2]。
可能会。
长期反复发作抽搐可影响智力,儿童反复发作可能影响生长发育[4]。
部分抽搐可以自行终止,但仍有一些患者需要就医治疗。的因此,在专业医务人员抵达前,能做的是尽量减少患者在发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5]。
如果遇到以下几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心肺复苏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确认环境:查看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处。
判断意识:呼喊并拍打患者肩部,判断其有无意识。
判断呼吸:让患者平躺在平地或硬板上,解开患者厚重的衣服,扫视患者胸部,查看是否有呼吸,或呼吸是否正常。查看呼吸的过程需要在 5~10 秒内完成。
拨打急救电话获取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若患者意识丧失,且呼吸停止,或仅有濒死喘气样的呼吸,需要立即指定一名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 120 并设法获取 AED。
成人心肺复苏术操作:立刻开始按照 30:2 的按压与通气比,实施心肺复苏术。
送往医院:尽快拨打 120 或将患者送往附近医院。
婴儿、儿童心肺复苏操作可在 App 中搜索查看。
不建议。
掐人中不仅无法终止抽搐,还有可能带来额外的伤害。
不建议。
抽搐时,舌咬伤并不严重。但往嘴里塞东西可能导致牙齿和口腔的损伤,甚至导致窒息[2]。
抽搐停止后,使患者侧躺,嘴角略低,若有呕吐物可使其自然流出,减少误吸风险[2]。
由于抽搐为骨骼肌剧烈反复收缩,类似于经过了剧烈的体育运动,因此发作后会有肌肉酸痛,大多可通过休息、适当按揉酸痛处缓解[2]。
抽搐后略感乏力、嗜睡、疲倦是正常的,多休息即可[2]。
不能。
部分人群缺钙可能会导致抽搐,多发生于儿童通过补钙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而临床中绝大部分抽搐跟缺钙都无关,特别是成人患者,所以补钙并不能很好地预防抽搐的发生[4]。
部分可以。
对于癫痫所致抽搐,规范服用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有助于预防抽搐或惊厥发生,但需遵医嘱服用,切忌擅自停服、少服或漏服,且需定期复诊调整方案[3]。
抽搐伴随以下症状和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部分需要。
对于首次发作、原因不明或发作情况较前明显加重者,应完善头颅 CT / 核磁共振检查评估颅内情况[1]。
部分需要。
对于怀疑存在颅内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炎、颅内压异常等器质性疾病所致抽搐者,需完善腰椎穿刺协助诊断[1]。
通过上述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寻找病因,能够更好的进行针对性治疗。
不同年龄阶段发生抽搐的患者可能的病因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新生儿期: 多源于先天发育畸形、围生期脑损伤(妊娠 28 周到产后一周)、胆红素脑病;
婴儿期: 遗传性因素、维生素 D 缺乏、热性惊厥;
儿童期与青少年期: 遗传性因素所致癫痫综合征 / 特发性癫痫、各种原因脑损伤、过氧化酶体疾病等代谢性因素;
成人期: 主要可分为继发于脑部疾病所致与继发于全身性疾病所致:
脑部疾病:
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