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铭甲普外科医师
朱榕妇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12日
卵巢黄体破裂是由于位于卵巢表面的黄体张力较大、弹性较小、血管丰富,当各种原因导致黄体血管破裂,若出血未能自行止住,可导致黄体内压力增大,进而引起卵巢黄体的破裂、出血 [1,2]。
卵巢黄体破裂患者一般无停经史,大多发生于月经前 1~10 天,也就是月经后半周期;大部分(超过 60%)发生于性交后 [1,3]。
每个月经周期中卵巢有一个优势卵泡发育、成熟,并向卵巢表面突出,该成熟卵泡在下次月经来潮前 14 日左右破裂并排出其内的卵子,即「排卵」,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压下降,卵泡壁塌陷,残余卵泡组织逐渐形成黄体 [1]。
「黄体」因在活体组织上呈黄色而得名。黄体可分泌雌激素、孕激素,如卵子受精、着床,黄体将起到维持妊娠的作用。如卵子未受精,黄体在排卵后 9~10 日开始退化,至排卵后 14 日左右完全衰退为外观色白的「白体」,此后月经来潮,又有新的卵泡发育,开始新的周期 [1]。
卵巢黄体破裂出血量差别很大,数十毫升到上千毫升不等,所以严重程度也不等。出血较少的患者可能仅有下腹痛,经过休息、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出血量大者(出血量为 800~1000 mL 或达到人体总血量的 20%)可能发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4]。
该病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多发于卵巢功能旺盛的 20~40 岁女性 [5],但相对异位妊娠、急性盆腔炎等妇科急症少见,因此漏诊率、误诊率较高 [3]。
该病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育龄女性(15~49 周岁)都有发生的风险 [3]。
卵巢黄体破裂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考虑与黄体血肿或囊肿形成、性交时挤压过度、剧烈运动、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 [3]。
可结合临床病史、月经史、妇科检查、阴道后穹隆穿刺、血常规、腹部或阴道彩超、CT 检查、血或尿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
阴道后穹窿与盆腔的直肠子宫陷窝之间仅有阴道壁、少量脂肪及壁层腹膜相隔。直肠子宫陷窝为女性站立位时腹腔、盆腔的最低点,如有腹腔出血易积聚于此。因此,阴道后穹窿穿刺是判断腹腔内有无出血的重要手段 [1]。
此操作是急诊外科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安全性、有效性久经考验,但理论上讲存在出血、感染等风险。对于疑似腹腔内出血的患者,延误诊疗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不建议患者及家属因顾及并发症,而拒绝阴道后穹窿穿刺检查 [1]。
需要与异位妊娠(宫外孕)流产或破裂、急性盆腔炎等妇产科急症区分。
急诊科,妇产科。
黄体破裂的治疗有保守疗法与手术。
一般不需要复查。但由于卵巢周期性排卵,不排除以后再次发生黄体破裂的可能,如再次出现剧烈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治疗后不影响生育 [1]。手术对卵巢组织不会造成损伤,不影响卵泡在卵巢内的正常发育,对生育不会造成影响。
饮食上无特殊禁忌,健康、均衡饮食即可。
生活上无特殊注意事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
可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