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恺潇种植科主治医师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1年08月17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牙齿松动是指超出牙齿正常生理动度(0.02毫米)的活动度增加,由于正常生理动度范围过小,我们无法感知,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是自己能明显感受到的牙齿活动度增加,都是牙齿松动。
除了换牙期的乳牙松动,女性妊娠期和月经期激素水平变化以及正畸过程中部分牙齿的轻微松动外,所有能感知和被检查到的牙齿松动都是异常的。
不一定。不同病因导致的牙齿松动预后各不相同。
如果是因为局部咬合创伤或牙周膜的急性炎症,破除病因后一般可以再次稳固。但除此之外的多数情况下,牙齿松动一旦出现,很难恢复。
牙齿松动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牙周炎,这与我们平时的口腔卫生情况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习惯,早晚刷牙,使用牙线,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
此外,如果有夜磨牙、偏侧咀嚼、牙齿极度不整齐等容易导致咬合创伤的情况,应尽早就医,破除这些容易导致牙齿松动度诱因。
做好以上这些可以避免绝大多数的牙齿松动。
不能。拔牙是一个专业的有创操作,应在专业诊疗机构进行。
况且不同病因导致的牙齿松动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因牙周炎、根尖周炎、根折等牙体牙周疾病导致的极度松动的牙齿,一般建议拔除。
但如果是因为颌骨肿瘤导致的牙齿松动则禁忌拔牙,此时自行拔除将有极大危险,所以不管是多么松动的牙齿,也建议去医院就诊明确病因。
以下情况的牙齿松动,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新近出现的、不明原因的牙齿松动;
伴有出血的牙齿松动;
原来轻微松动的牙齿突然松动加重的;
外伤或咬硬物后出现的牙齿松动;
小朋友换牙期,恒牙已萌出,乳牙松动但迟迟不脱落。
牙齿松动一般首先看口腔科或者牙周病科,如果查明病因是其他科的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其他科室的医生帮助诊断和治疗,如颌骨肿瘤等。
除了必要的临床查体外,牙齿松动最重要的检查手段就是 X 光片或 CT,因为只有通过影像学手段才能看到牙根和牙根周围的情况,明确导致牙齿松动的病因,从而进行对因治疗。
以牙齿松动最常见病因牙周病为例,首先医生会判断松动牙齿的保留价值,如果治疗后没有再次稳固的可能、并且会影响到咀嚼功能或口腔清洁,那这种松动牙一般是建议拔掉的。
对于可以保留的松动牙,主要是进行全口洁治和刮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洗牙,去除局部的牙结石来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此外也可能会对其进行咬合调整或松牙固定,以去除导致和加重牙齿松动的各种因素。
对于控制良好的牙周病,可能仍然会有一些轻度松动的牙齿,这时候是不需要做治疗的,但平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做好正确刷牙、使用牙线等日常口腔清洁措施;
避免偏侧咀嚼或紧咬牙习惯;
不要咬坚果壳、螃蟹腿等过硬食物;
定期(3~6 月)口腔科/牙周病科复诊行牙周洁治;
如果出现松动加重,及时就诊。
牙齿松动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
慢性牙周炎是牙齿松动最常见的病因,其主要变化就是牙槽骨和牙龈的退缩,导致包裹着牙齿的「土壤」逐渐流失,结果就是出现牙齿松动。
咬合创伤是指由于不恰当的咬合接触和假牙设计,导致部分牙齿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包括咬合时部分牙齿的提前接触、设计不良的假牙和正畸治疗、夜磨牙、偏侧咀嚼等,这些情况都会使牙齿支持组织损伤,导致牙齿松动。
牙周膜是与牙根直接接触的一层弹性组织,起着支撑牙齿、缓冲咬合力等作用。
但若是出现根尖周炎、牙周脓肿、牙外伤等情况引起牙周膜的急性炎症,这层弹性组织就会充血、水肿、变宽,导致牙齿的活动性增加,也就是牙齿松动,这种情况再去除病因炎症消散后一般可以恢复。
由于遗传、变异、炎症刺激等因素,颌骨中可能会出现囊肿或肿瘤,如果它们波及到了牙根,那也会出现牙齿松动。
很多时候,这些囊肿和肿瘤就是由于牙齿松动去拍片子才被发现的。
在极端外力或严重龋齿等情况下,牙根可能出现折断,折断后牙体组织完整性被破坏、局部牙周膜也会水肿增宽,就会出现牙齿松动。
在牙外伤愈合后、发育障碍、慢性炎症、不良正畸力等影响下,某些牙齿会出现自发性吸收,也就是牙齿越来越短,进而出现牙齿松动。
颌骨作为牙齿的支持组织,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后,骨折线周围的牙齿也会出现松动。
在牙周翻瓣术、牙周刮治术等口腔手术后,由于部分牙骨质的去除和组织的水肿,会出现牙齿松动度的增加,一般为暂时性的。
牙齿松动也可能出现在以下正常的生理条件下:
乳牙替换时,即将被恒牙替换的乳牙会出现松动;
女性在生理期、妊娠期或长期口服激素类避孕药的情况下,可能会有牙齿动度的轻微增加。
不一定,牙齿松动只与上述疾病和某些生理状态有关,与年龄无关。只要保持口腔健康,多大年纪都可以拥有一口稳固的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