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李凯神经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7日
脑动脉供血不足,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以脑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睡眠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手脚瘫痪、言语障碍等[1]。
治疗包括预防再发、早期干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去除病因,积极寻找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是治疗脑动脉供血不足的关键。同时,早期进行有效干预,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减少脑卒中(即人们俗称的中风)的发生率[2]。
脑动脉供血不足会对患者的身体和日常生活质量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发病后应积极治疗,尽量避免病情反复、加重。
可根据发病的缓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常见。脑动脉供血不足是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发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 2/3 的中老年人存在慢性脑动脉供血不足[5]。
急性动脉脑供血不足会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7]。长期慢性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脑梗死和老年痴呆症[6]。所以脑供血不足被称为「隐形杀手」。
脑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5];同时也好发于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人群。
具体选用哪些治疗方法,应由医生评估病情后定夺。
脑动脉供血不足好转后需要继续用药,对病症的巩固治疗跟前期治疗意义一样重大。根据医嘱坚持规律用药,以稳定脑部血供。通常需要长期用药。
需要复查,复查时间根据患者情况而定,建议 1~2 个月复查一次。
常规复查包括血压、心率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必要时需要复查相关影像学,例如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头颈部CT 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
如果导致脑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一直存在,或患者没有按时服药和复查,或者患者在生活习惯上没有多加注意,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复发[13]。
一般可至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
若出现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说话困难、视物不清等情况应及时至急诊科就诊。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该适量运动。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身体情况,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13]。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如慢跑、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和力量锻炼(如仰卧起坐、举重等)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