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
就诊科室:普通内科
词条作者
刘健帮

刘健帮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审核专家
李卫国

李卫国小儿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1月14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高热是什么?

高热是指人体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全身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36 ℃~37 ℃左右)一定数值的现象,一般指口腔温度 39.1 ℃~41 ℃ ,有时候人们也称之为「高烧」。若体温持续上升至 41 ℃ 以上,则称之为超高热[1]

高热的发生与人体免疫系统激活有关,提示着我们的免疫系统正在清除各种致病因素;也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有关 [2]。高热可持续性存在,直至致病因素清除后逐渐恢复正常;也可间歇性反复发作,因致病因素不同,间歇长短可各有不同。

缓解方式

高热如何缓解?

患者一旦发生高热,多提示有相关疾病的存在,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并积极治疗,不应盲目降温而延误治疗。尤其是要区分高热和过热,过热(比如热射病,5-羟色胺综合征等)可能迅速致命,并且处理方法与发热有所不同 [2]

大部分患者病因去除后,体温可自行降至正常。在就诊和治疗期间,可采取同发热相类似的措施来缓解高热症状 [3,4]

  1. 一般措施:
    • 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休息可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
    • 室内温度适宜,建议保持室内温度在 20 ℃~25 ℃ ,并保持空气流通,周围环境安静。
    • 脱去过多衣物,选择合适的被子,并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衣服或床单,防止受凉。
  2. 降低体温:
    • 物理降温:体温超过 39 ℃,可选择局部冷疗,可在额头、腋窝、大腿根部冰敷物理降温,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冰帽等;体温超过 39.5 ℃,选用冷疗,可采用温水擦拭、乙醇擦拭方式,达到降温目的 [2-4]
    • 药物降温:通过降低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及血管扩张、出汗等方式促进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 [3]。病情允许情况下,必要时可口服退烧药,如布洛芬混悬液(美林)等,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可遵照药品说明书或咨询医师进行。

高热患者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

  1. 食物可以选择喜欢吃的、能吃得下的。如果是消化道感染引起的高热,可以适当选择易消化、相对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羹、蔬菜瘦肉粥等。
  2. 注意少吃多餐,以补充高热的消耗(补充的能量因人而异,可通过基础能量消耗、体温、活动等综合判断,如自身感觉身体状况良好等),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4]
  3. 多喝水,以每日 3000 mL 为宜,避免体内水分过多蒸发,同时也可促进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 [3,4]

image

就诊判断

高热患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只要判断发生高热(用温度计自测体温超过 39.1 ℃),就应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伴随下列任意一种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1. 持续性高热,反复发作的高热;
  2. 寒战、惊厥、头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
  3. 面色苍白、四肢湿冷、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
  4. 腹痛、腹泻、腰痛、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
  5. 结膜充血、皮疹等;
  6. 淋巴结肿大、出血等。

高热患者应该前往哪个科室就诊?

普通内科。

潜在疾病

高热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 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性感染,如肺炎、急性胃肠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脑脊膜炎、副伤寒、败血症、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急性乳腺炎、丹毒等;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 非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病原体以外的各种物质引起。如中暑、新生儿脱水热、颅脑损伤、癫痫大发作、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结缔组织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