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打嗝
就诊科室:儿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于增鹏

于增鹏小儿外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2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1日

症状表现
缓解方式
就诊判断
潜在疾病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症状表现

宝宝打嗝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婴儿宝宝与成人一样,在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被称为「膈肌」的肌肉。它把胸腔和腹腔分割开来,起到分隔和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

当宝宝吃奶过快、吞入大量空气、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中时,都会使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从而使膈肌发生突然的收缩,引起气流从胃冲向喉咙,导致声带非常短暂地闭合,从而产生典型「嗝」的一声。

image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宝宝在奶后常常会有规律地发出此种声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宝宝打嗝。

打嗝通常在进食后或哭闹后出现,一般是生理过程,并不会造成什么病理性的问题,随着宝宝发育成熟,一般会自行缓解,无需过渡干预。

什么是打嗝?

打嗝,医学术语称为「呃逆」,与打饱嗝(嗳气)不是同类症状。

打嗝时因为膈肌痉挛,导致声带突然闭合,产生特征性的「嗝」声。

缓解方式

什么时侯需要拍嗝?

当新生儿、婴儿宝宝出现以下 3 种情况时建议拍嗝:

宝宝吃奶变得烦躁: 如果宝宝吃着吃着开始变得烦躁不安,但又明显没有吃够,那就有可能是一个嗝顶住了,可以暂停喂奶,给宝宝拍拍嗝。

宝宝吃奶很急: 吃奶很急,大口吞咽时很有可能会吞入空气。

用奶瓶喝奶: 奶瓶吃奶要比吃母乳的时候更容易吞入更多的空气,更需要拍嗝。

当宝宝打嗝不止时,我们可以怎么做?

总体来说,宝宝容易打嗝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且大部分宝宝都会有时不时打嗝的情况,家长们不用太过紧张。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膈肌的发育成熟,打嗝的现象会逐渐减少,一般不需要特殊干预。

但如果爸爸妈妈希望用一些方法来缓解宝宝的打嗝不适,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对于小婴儿:

  • 改变喂奶姿势 + 拍嗝。 如果宝宝在喂奶的时候出现打嗝,可以改变一下宝宝吃奶的姿势,同时尝试用拍嗝的方法来缓解打嗝的症状。等到宝宝不再打嗝了,就可以继续喂奶。如果宝宝打嗝持续 5~10 分钟了,还是不能自己停止打嗝,可以试试继续给宝宝喂奶,有些宝宝在吃奶的过程中就会停止打嗝。
  • 使用安抚奶嘴。 吸吮安抚奶嘴有时可以帮助宝宝放松膈肌,有助于停止打嗝。
  • 按摩宝宝背部。 轻轻按摩宝宝的背部,也有可能帮助让宝宝情绪平稳和放松膈肌。

对于年龄较大的宝宝:

  • 可以尝试短暂地屏住呼吸或进行 Valsalva 动作(即深吸气后屏住,再用力做呼气动作);小口喝冰水;
  • 含水漱口,含一会然后吐出去;
  • 吃一小勺砂糖;
  • 蹲下来,将膝盖弯曲至前胸,全身向前倾。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并不十分确切,但因为在家里可操作性强,几乎没有副作用,所以当宝宝出现打嗝不止的时候,家长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在家中尝试看看能不能帮到宝宝。

宝宝打嗝的时候如何拍嗝?

手的形状:

拍嗝时的手形应该是除大拇指外,四指要微曲,和掌心形成一个空间,就像要捧起水一样的动作。

这样拍背时,掌心是悬空的,不会接触宝宝的背部,由手指和手掌周围拍到宝宝背上。这个姿势防止拍嗝时用力过猛,拍疼宝宝。

注意五指不能伸直,像「击掌」的手势,这样的手势拍背,容易用力过大导致宝宝不舒服。

拍嗝的频率:

拍嗝的频率可以一分钟 50~60 次左右,不要太快到宝宝感觉不舒服即可。

拍嗝的时间:

建议喂奶完成后马上拍嗝,也可以在喂奶中间暂停拍嗝。如果宝宝吃奶过程中烦躁不安或哭闹,可以停下来拍嗝后再重新喂。

如果宝宝吃得很顺利,也可以等吃奶结束后拍嗝。一次拍嗝建议拍 3~5 分钟。

宝宝打嗝的时候拍嗝的姿势有哪些?

第一种姿势:肩上拍嗝。

肩上拍嗝是最常用的姿势。家长可以把宝宝竖直抱起来,面对面,贴身拥抱,然后让宝宝的头趴在大人的肩膀上,宝宝的胸腹部和大人的胸膛贴住。

这时家长可以身体稍微往后倾,或者半躺在床、沙发上,方便宝宝靠着。然后一只手搂着宝宝膝盖窝或者托着宝宝屁股固定,另一只手顺着宝宝的背部,从下往上轻轻拍打。

如拍背后,听到宝宝打「嗝」以后,就可以恢复到原来抱姿,不用一直竖着抱。

第二种姿势:腿上拍嗝。

将宝宝上半身扶起来成为坐着的姿势,坐在大人腿上,宝宝侧身对着大人的胸部,大人一只手掌从身体前面护住宝宝身体,支撑住他的胸部和头部,并让宝宝身体前倾,让宝宝的下巴正好靠在大人手掌虎口位置,固定好宝宝之后,大人用另一只手从下往上轻轻拍背或抚摸背部。

image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第三种姿势:飞机抱式拍嗝。

最后一个是飞机抱式拍嗝,这是一种比较适合爸爸,可以单手托起宝宝。

大人用胳膊托着宝宝的身体,让宝宝趴在大人的一只胳膊上,这时,宝宝的头在手肘处,而大人的手掌握住宝宝的大腿根,让宝宝的头部高于胸部,然后,大人用另一只手轻轻抚摸或拍打宝宝的背部。

或者让宝宝趴在大人的腿上,扶住他的头,让头部略高于胸部,然后轻拍他的背或者轻轻画圈抚摸。

特别注意

三种拍嗝方法最关键的就是:让宝宝的头高于胃部,然后从下往上轻轻拍打宝宝背部。拍嗝时要注意给宝宝脖子支撑,避免宝宝头部晃动。

这 3 种姿势对给宝宝拍嗝都是很有效的,没有优劣之分,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如果几分钟后还是没有拍出嗝来,不用担心,继续喂奶即可,因为宝宝不是每次都肯定会打嗝。等他吃饱后再试着拍嗝,然后竖直抱起 10~15 分钟防止吐奶。

每次吃完奶都需要拍嗝吗?

建议尽量每次吃完奶都要拍嗝,如果有些宝宝不吐奶或者竖抱后嗝就打出来了,也不用刻意去拍嗝。

婴儿期的宝宝容易出现溢奶、吐奶的情况,原因有以下两点:

  • 因为小宝宝的胃呈水平状,胃的肌层亦发育不全,且贲门较宽,括约肌不发达,其关闭作用不够强,所以进到胃里的空气容易返回食管,逐渐往上升最后从嘴巴出去,导致婴儿易发生呕吐和溢乳。

  • 小宝宝的食物以奶为主,在胃里的流动性更大,而且小宝宝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在床上的,他们的胃和食管在体内处于水平位置,食物就更容易从胃部向上返回到食管了。

如果不及时拍嗝,宝宝自己也没有打嗝,胃内空气越积越多,也会让宝宝感觉不舒服,进而产生哭闹。

所以为了让宝宝吃饱喝足之后更舒适,减少溢奶吐奶,尽量每次吃完奶都要拍嗝,当然有些宝宝不吐奶或者竖抱后嗝就打出来了,也不用刻意一定要拍嗝。

等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已经主要吃辅食等固态食物之后,就不容易出现吐奶了,这时候可以不用再刻意拍嗝。

夜奶后需要拍嗝吗?

家长可以先观察,根据宝宝是否舒服再决定:

  • 母乳喂养的宝宝因为喂夜奶的时候,一般都是采用「侧躺式哺乳」,侧躺喂奶的时候,奶的流速减慢,宝宝也不太容易吞入气体。如果不拍嗝,宝宝也没有明显不舒服,那家长就不用为了拍嗝而打扰宝宝睡眠。

  • 奶瓶喂养的宝宝,吃奶时更容易吞入空气,如果不拍嗝,晚上宝宝可能会因为胃部气体太多哭泣,会增加睡觉时吐奶的可能,可能会呛到宝宝,同时也会影响宝宝睡眠。

建议夜奶后也要拍嗝,如果发现拍完嗝宝宝会睡得更好,那就可以在宝宝大口大口吞咽之后先拍嗝,拍完再继续喂,这样喂完宝宝就可以直接睡了。

如果宝宝月龄已经很大,吃奶很熟练,夜里不拍嗝也不会吐奶、哭闹,那么以后可以减少拍嗝逐渐不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面这些措施都不能缓解打嗝,或者打嗝加剧影响到进食、睡眠、导致呼吸困难,或者持续打嗝超过 48 小时了,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一步明确病因。

宝宝打嗝如何预防?

第一,注意喂奶姿势

  • 奶瓶喂养

    • 要选择适合大小的奶嘴孔,避免选择过大的奶嘴孔导致宝宝吃奶过急,过猛吞入过多空气。

    • 喂奶时可将宝宝抱起,身体尽量坐直,将奶瓶水平放置稍微倾斜一点,避免将奶瓶竖得很高,导致奶水流速过快。

    • 喂奶过程中确保奶嘴最前端的小球部充满奶水,避免有空气进入,导致吃奶过程吞入过多空气;

  • 母乳喂养

    • 确保宝宝深衔乳,吃奶时除乳头外还要含入大部分乳晕,上下唇外翻,避免只含住乳头,导致吸吮过程中吸入空气。

第二,注意喂奶环境: 尽量在安静、轻松的环境中喂奶,过程中避免噪音、强光等各种以外打扰,以免吞咽下大量空气而打嗝;

第三,注意冲奶方式: 冲奶粉时先倒入一定量的温水,再倒入奶粉,双手掌心扶住奶瓶侧面,以滚动的方式让奶瓶左右摇晃,避免上下用力摇晃产生大量气泡;

注意不要等到宝宝过度饥饿时喂奶,不要在宝宝剧烈哭闹时喂奶,也不要给宝宝吃的太快、吃的太多,否则容易导致吃奶时吸入空气;

对于频繁打嗝的宝宝,可以吃奶过程中暂时停顿并调整姿势,可以减缓宝宝的吞咽速度,减少吞下的空气,也可以在喂奶间隔拍嗝:

  • 奶瓶喂养的宝宝可以喝 60~90 毫升左右的奶就暂停一下拍拍嗝;
  • 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中间调整姿势或者换另一侧吃的时候拍拍嗝;
  • 如果宝宝一边喝奶一边扭动不安,也可以暂停喂奶并拍拍嗝。

如何预防宝宝频繁打嗝?

如果宝宝特别容易出现打嗝,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些事来预防。

  • 不要在宝宝哭闹和过于饥饿时喂奶。

    • 如果宝宝经常打嗝,试着在他平静的时候给Ta喂奶,当宝宝哭闹明显的时候尽量不要喂,先稍微安抚一下,等情绪稳定后再喂,防止有些宝宝吃得太急将大量空气吞入胃内,引发打嗝。
    • 如果宝宝已经饿过头了,吃奶的时候也会很急,导致吞入大量空气引发打嗝。新手妈妈可以尽量学会识别宝宝的喂养信号、及时响应喂养需求。
  • 母乳喂养时注意宝宝的含乳姿势。 母乳喂养的时候,如果奶量大、奶速急,哺乳时妈妈应按压乳头,以避免乳汁流出过急;喂奶的时候要让宝宝含住大部分乳头乳晕,防止吸入大量空气。

image

图片来源:自己制作
  • 奶瓶喂养时注意奶嘴孔大小和奶瓶角度。 奶粉喂养要注意根据宝宝的年龄选择适合的奶嘴,防止因奶嘴孔大小不合适导致宝宝喝得太快太急,吸入很多空气。同时可以调整奶瓶角度,让奶液充满整个奶嘴,减少奶嘴中的气体。

image

就诊判断

宝宝打嗝什么情况下应该前往医院就诊?

宝宝打嗝一般都是生理性的,因为宝宝的横膈膜,包括能对其起到调节作用的植物神经都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容易引起宝宝打嗝。

如果出现暂时性的打嗝一般可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

如果出现了以下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 宝宝频繁地打嗝,持续时间超过 48 小时,这种称为持续性打嗝;打嗝时间持续了 2 个月以上,这种称为顽固性呃逆。

  • 打嗝严重到导致进食、睡眠或呼吸困难,同时并有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频繁呕吐,则需要考虑是否因为其他较少见的原因如胃食道逆流、肺炎等疾病,或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医生会帮助您具体分析宝宝打嗝的原因,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比如有无神经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胸腔和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中毒或代谢异常、药物影响、心理因素等。

如果怀疑有,可能需要积极干预和治疗这些疾病,打嗝的现象也就自然缓解了。

潜在疾病

宝宝打嗝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宝宝打嗝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 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快、过急、过饱,或者喂奶姿势不正确导致吞下大量空气;
  • 情绪变化:如剧烈哭闹或兴奋大笑时受到刺激及吞下空气;
  • 温度变化:如温度突变,受到寒冷刺激等。

因上述原因导致膈肌痉挛进而引起打嗝。

为什么宝宝会经常打嗝?

打嗝在医学上又称为呃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尤其在新生儿当中,它是由于宝宝的膈肌阵发性收缩引起。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 生理因素: 由于小宝宝的植物神经发育尚未还没有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膈肌的运动,当受到轻微刺激,膈肌就会突然收缩,引起快速吸气,而发出「嗝」声。
  • 吞入大量空气: 包括使用奶瓶不当、喂奶姿势错误、吃奶过急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宝宝吞入大量空气,从而会刺激膈肌,出现打嗝。
  • 其他因素: 宝宝吃得很多胃部过于饱胀、肠胀气、吃了过热或者刺激性食物、喝苏打水或者其他碳酸饮料、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