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失调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词条作者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审核专家
田建卿

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0月27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内分泌失调是什么病?

内分泌失调指的是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升高或降低)的总称,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等。不同的激素发生失调,会引发不同的症状,如女性的性腺功能异常,出现激素分泌失调时,可能引起月经改变(如经期延长、经量变多等)[1]

引起内分泌失调的原因很多,包括精神压力大、日常生活方式不健康(三餐不规律、熬夜等)、缺乏体育锻炼等。

一般情况下,内分泌失调并不难治疗,可以通过饮食和激素类药物进行调控[2]。即缺哪种激素,就补充哪种激素,某种激素分泌过多,则相应地抑制其分泌。但对于导致内分泌失调的肿瘤或增生组织,一般则需要手术或放射治疗。

内分泌系统是什么?

内分泌系统是由激素和能够产生激素的腺体(比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甲状旁腺、性腺等等)、组织和细胞所组成,然后通过激素发挥调节作用[3]

激素就相当于一个「传话员」,它在我们的身体中奔忙着,而不同的「传话员」也分别有着对应固定的「接头人」,它会告诉我们的「接头人」,也就是器官和细胞应该做什么,调节着各个系统的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当某一个「传话员」出现问题时,就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症状(如长痘、抑郁、月经异常、体重增加等)。

常见的激素都有哪些?这些常见激素都有什么作用?

  1. 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参与应激反应(人在被外界紧张的、不良的因素刺激下所产生的反应,如突然受到惊吓时心跳加速)。
  2. 泌乳素:其主要作用是在妇女分娩时刺激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在哺乳期促进乳腺排乳。
  3. 褪黑素:由于可使青蛙的皮肤褪色而得名,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抑郁等作用。
  4. 甲状腺激素:几乎可作用于机体所有组织,从多方面调节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
  5. 甲状旁腺素:由甲状旁腺分泌,可以降低血磷,提高血钙。
  6. 胰岛素:促进营养物质合成代谢,维持血糖稳定。
  7. 糖皮质激素:也几乎可作用于机体所有组织,作用广泛而复杂,包括参与应激反应。
  8. 肾上腺素:可以调节身体代谢并参与应急反应(如遇暴冷暴热或剧痛时,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等)。
  9. 性激素:女性卵巢主要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男性睾丸主要分泌以睾酮为主的雄激素。其主要影响性别分化、性征发育以及代谢等等[3]

内分泌失调常见吗?

十分常见。
作为一种概念宽泛的疾病,其下自然囊括了很多可被归入其中的症状,如垂体激素分泌不足可出现怕冷、食欲不振、乏力等;肾上腺激素分泌不足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易疲劳等;性腺激素分泌不足,男性可出现乏力、性欲减退,女性可出现月经紊乱,甚至停经等。故无论男女,各个年龄阶段都可出现内分泌失调,但无具体的流行病学数据。

内分泌失调有哪些类型?

根据激素产生的多少,可分为以下三类[4]

  1. 激素产生过多(功能亢进):
    可由自身腺体异常激素分泌过多以及外源性补充的激素过多等原因所引起,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补充过多的甲状腺素。亢进型内分泌失调多伴随有内分泌腺体的增生、肿瘤等(如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
  2. 激素产生过少(功能减退):如随着年龄增加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或者手术、感染、肿瘤压迫等破坏靶腺细胞,均可导致腺体功能减退,激素产生过少。
  3. 激素在靶组织抵抗: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激素在靶组织(「接头人」)不能实现生物学作用,对于激素的敏感性发生改变,大多表现为功能减退或功能正常,如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
症状

内分泌失调有哪些常见表现?

由于该病过于宽泛,症状表现多种多样,以下列举四类最常见的症状表现[5]

  1. 皮肤症状:
    最常见的就是各种痘痘了,在医学上我们把它叫做痤疮,它可以表现为黑头或白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粉刺),丘疹、囊肿、脓肿,还会有毛孔粗大和皮肤松弛等表现。

  2. 月经异常:
    月经异常即指的是月经周期、频率、经期长度、出血量以及规律性其中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如周期延长、频率降低、出血量多等,可由激素异常(也就是所谓的内分泌失调)导致,也可由其他多种原因导致(如子宫的结构性改变,或其他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所以出现月经异常时,不应简单归因为内分泌失调,应前往医院查明具体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 性格改变和情绪异常:
    一些激素的改变(如甲状腺激素升高)可能会导致人性格、情绪上的变化。如抑郁(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焦虑、易怒等,这都是内分泌异常所导致的。

  4. 肥胖:
    肥胖指 BMI 体重指数 ≥28,而BMI的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m)²[6]。大部分的肥胖都是单纯性肥胖,就是吃得多又缺乏锻炼导致的,也与遗传因素有一些关系。

    但也有少部分肥胖是继发性肥胖,也就是常常出现在内分泌疾病之后的肥胖,包括下丘脑、垂体疾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内分泌失调的常见并发症都有哪些?

  1. 妇科疾病:包括子宫、卵巢、乳腺的病变,如:

    • 子宫肌瘤:典型症状为月经增多、继发贫血,从而出现头昏、乏力等;
    • 卵巢囊肿:典型症状为下腹部不适,可表现为疼痛、坠胀感等;
    • 乳腺增生:典型症状为乳房的胀痛、刺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积液。
      这些疾病都会受到雌激素异样影响,雌激素水平过高,就容易诱发此类疾病,尤其是乳腺疾病[5]
  2. 糖尿病:糖尿病与胰岛素相关,负责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素分泌异常,就可能引起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降低等。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即甲状腺激素对心脏产生毒性影响而引起的心脏病,是甲亢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手抖、心前区疼痛等。

病因

内分泌失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内分泌失调可能与生理、营养、遗传等因素有关,具体如下[2,4]

  1. 生理因素: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内分泌腺激素会处于平衡状态, 但青春期的内分泌腺体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如果再配合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等,就极易出现内分泌失调。此外,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素质逐渐降低、免疫力不断下降等,体内的激素水平也容易受到影响,继而易发生内分泌失调。
  2. 饮食因素:机体摄入过多或过少的营养物质,也会引起一系列内分泌问题的发生,如为了减肥,节食导致的性腺不能分泌足够性激素从而引起月经的失调,或饮食过于油腻,引起雄激素多高,导致长痘等。
  3. 药物因素:因为服用某种药物导致激素补充过量,如甲状腺分泌不足后,服用过量的药物,导致甲状腺素中毒,出现心慌头晕、浑身无力的症状等。
  4. 情绪因素:许多情绪的变化都同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如暴躁、抑郁、焦虑等,长期保持这种不良的情绪,也会影响到内分泌腺体,如肾上腺、甲状腺激素的释放,导致内分泌失调。
  5. 环境因素:如长期吸入汽车尾气、雾霾、油漆等,若长期处于这种被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环境,易发生内分泌失调。如铅就可危害人体的神经、造血和内分泌系统,而有些家庭墙壁涂得油漆就含有铅,长期吸入就可能对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
  6. 遗传因素:少部分患者是来源于遗传,如垂体性侏儒症,该病就具备遗传倾向,由于基因突变、激素合成缺陷引起的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从而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7. 疾病因素:包括腺体的增生或肿瘤(如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腺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紊乱,自身抗体的产生,如Graves 病)所引起的激素分泌过多;或由于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如病毒感染所导致亚急性甲状腺炎)刺激内分泌腺体所引起的激素分泌减少,都是内分泌失调的常见病因。
  8. 其他因素:包括创伤、手术等其他因素导致内分泌腺受损,靶腺细胞被破坏,继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内分泌失调。

此外,我们常认为是由内分泌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并不一定或者并不是由于激素水平异常所导致的。比如内分泌失调可导致月经紊乱,但月经紊乱却不一定全是内分泌失调所引起,还可能由卵巢黄体功能不全所引起,因此具体还需要前往医院咨询医生以明确诊断。

哪些人容易发生内分泌失调?

  1. 女性:据统计有 80% 以上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分泌失调,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4]
  2. 内分泌腺肿瘤患者:患有内分泌肿瘤后,肿瘤会自主分泌过多的激素,易诱发本病。
  3. 有家族史者:此类人群易由于基因突变、激素合成缺陷而发生本病。
  4. 青春期:10~18 岁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因为内分泌腺发育尚不完善,因此好发本病。
  5. 老年人(60 周岁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易由于内分泌腺体功能不足而出现本病。
诊断

内分泌失调怎么诊断?内分泌失调诊断时需要做哪些检查?

内分泌失调诊断时,医生一般会根据临床症状(如月经异常),血液检查和激素功能测定结果来做出判断。如果需要查找病因、明确病变程度,医生还可能会让患者去做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活检,以便做出最终诊断。具体如下[4]

  1. 激素相关的生化异常:生化异常可以间接反映激素水平,例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高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增高 。
  2. 激素测定:血液激素浓度是内分泌腺功能的直接证据,但在测定某些激素时,需要限定特殊的采血时间(如化验性激素六项,在月经来潮 2~4 天为最佳的抽血时间)。
  3. 激素代谢产物测定:尿液中的激素代谢产物(如尿液雌激素代谢产物)也可以反映激素的水平,是一种间接证据。
  4. 激素的功能试验:这是根据激素生理调节机制设计的试验,包括兴奋试验(用于检测腺激素的储备功能)和抑制试验(用于检测内分泌腺合成和释放激素的能力)。
  5. 定位诊断:在确定某种激素过量分泌以后,需要寻找产生这种激素的内分泌腺有无病变,并且判断病变程度。包括影像学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和穿刺活检的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 CT、超声、磁共振等,有助于发现内分泌失调所引发的病变位置所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可定位肿瘤的存在,而穿刺活检可以评估病变(结节、肿瘤)组织的良恶性。
  6. 病因诊断:包括自身抗体检测(如发现内分泌腺体相关抗体对病因诊断有帮助)和基因诊断(用于了解是否为遗传性疾病导致)。
治疗

内分泌失调应前往哪个科室治疗?

内分泌失调首选内分泌科就诊,如果有相关临床表现,如痤疮也可以前往皮肤科,月经异常前往妇产科等。

内分泌失调怎么治疗?

  1. 膳食治疗:为临床中常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核心的理念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尽量多样化,即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腻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炸鸡、肥肉、辣椒、腌菜等,多吃高蛋白饮食,如蛋类、豆类、牛奶、牛羊肉等,以及新鲜的果蔬。

    此外,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定制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如雌激素分泌少时,吃豆制品可帮助人体调节雌激素。膳食治疗方法适合所有阶段的患者,无论病情严重与否,该方法都是调节内分泌的基础[4,7]

  2. 药物治疗:针对亢进的内分泌腺和激素受体给予相应抑制激素合成的药物治疗,如咪唑类(甲巯咪唑),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适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该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容易引起皮肤的过敏、瘙痒、肝功能受损、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等,肝功能严重不全者、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应用该药后出现严重皮疹者,应禁用该类药物。

    针对减退的内分泌腺和激素受体需相应补充激素类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片,适用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使用剂量过大的话容易出现头疼、心悸、全身无力,过量补充还肯出现甲亢,所以患者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慎用,而对该药过敏的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应禁用该类药物。

    而对于激素抵抗的患者则需具体根据情况,是亢进还是减退,选用相应药物。具体选择药品和使用剂量应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遵医嘱服用。

  3. 手术治疗:此方法直接作用于瘤体,可治疗内分泌亢进引起的肿瘤或增生组织,除无法手术的患者外,如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或身体较虚弱无法耐受外,一般会直接采用手术的方式将瘤体切除。

  4. 其他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医生会根据内分泌患者自身情况和治疗情况来决定是否应用该方案,如患者无法耐受手术或术后残留等,医生就可能会根据情况选择放射、化疗等方式辅助治疗。该方法可有效减少激素的分泌,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内分泌失调能治好吗?

除内分泌失调引发的肿瘤出现转移和扩散的情况时,通常较难治愈外,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治愈。但通常都需要长期持续性的治疗,才能达到临床治愈(指标正常、症状消失)的目的,具体每个患者的治疗时间都不一样,通过饮食、药物,再配合适当有氧运动,如跑步,保持心情愉悦,都有助于促进患者内分泌功能的恢复。

内分泌失调会复发吗?

可能会。许多不良的习惯,如熬夜、过度劳累,情绪的失控(生气、暴躁),以及营养的失衡(节食导致的营养流失等),都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的复发。

image

生活

内分泌失调的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由于该病概念过于宽泛,若其无特殊饮食禁忌,则可参考下列饮食建议:

  1. 烹饪时注意少放盐,少放油,少用含盐高的调料,少吃腌制菜、腌制肉等腌制食物和快餐等高脂肪食物[1]
  2. 主食不要只吃精米白面,可以用粗粮、杂豆、薯类、南瓜等替代部分主食;
  3. 荤素合理搭配,肉类首选鸡鸭鱼等白肉,少吃肥肉,鸡蛋、牛奶是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
  4. 如果是素食主义者,可以多吃豆类和豆制品来补充蛋白;
  5. 多吃水果、蔬菜;
  6. 尽量不喝酒。

内分泌失调的患者在生活上要注意什么?

由于该病概念过于宽泛,若其无特殊生活禁忌,则可参考下列生活建议:

  1. 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要吸烟,不要久坐(如一坐就是一天),避免超重和肥胖[1]
  2. 确诊疾病后,严格遵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按量服药,不要擅自停药;
  3. 定期复查(具体时间依照医嘱而定),患者需要学习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在病情加重时及时判断,立即就诊;
  4. 规律运动,增强自身体质,加强锻炼,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
  5. 保证充足的睡眠(约6 ~ 8小时)与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
预防

内分泌失调可以预防吗?如何预防?

可以。对于绝大部分(部分因为遗传因素引起的除外)的内分泌失调,仅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可预防,如不要吸烟;坚持运动,不要久坐,避免超重和肥胖,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等,即可预防内分泌失调的发生[1]]。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