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许小兵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15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11月13日
医学上的呃逆,就是人们常说的打嗝。它的出现是由于某种刺激使得膈神经和或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气流从胃冲向喉咙,发出短而急促的声音,由膈肌痉挛所致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1]。如果呃逆不能自我控制,也就是说,发生了呃逆但不能自行缓解的,则需要其他干预才能及时停止。
有两种分类方式[1]。
根据呃逆的频率可分为:
根据呃逆的持续时间可分为:
一般缓解方式:一些肢体动作或操作可能会终止打嗝,操作相对简单且安全。这些操作的目的是中断正常的呼吸功能,刺激鼻咽、迷走神经或缓解横隔膜的刺激,但是有效性并不十分确定[2],以下这些方法可以在打嗝的时候尝试:
药物、手术治疗:通过上述操作仍然不能缓解打嗝,持续超过 2 天的情况,建议去医院消化科就诊,请医生评估,找寻病因,并采取对应的治疗方式,可能的治疗方式如下:
单纯性的一过性打嗝不需要去医院,多数可以自行消退,或者采取一般的缓解方式后就能停止,没有严重危害。
如果打嗝一直无法缓解,影响了工作休息或者患者曾有颅脑疾病、纵隔疾病或消化系统疾病病史,则应及时前往医院查明病因,以免延误诊治。
消化内科。
中枢性呃逆:中枢性呃逆是由于呃逆反射弧的抑制功能丧失以及器质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包括延脑、脑肿瘤、脑血栓、脑栓塞、脑血管意外、脑炎、脑膜炎。代谢性病变包括尿毒症、酒精中毒,等其他多发性硬化症[1,4]。
外周性呃逆:膈神经的刺激包括纵隔肿瘤、食管炎、食管癌、胸主动脉瘤等膈肌周围病变包括肺炎、胸膜炎、心包炎、心肌梗死、膈下脓肿、食管裂孔疝、胆囊疾病等。迷走神经刺激包括胃扩张、胃炎、胃癌、胰腺炎、电解质紊乱等[1,2]。
其他: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部疾患、尿毒症等[2]。
避免饱餐、酗酒和刺激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