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词条作者
准块人

准块人

审核专家
阴大伟

阴大伟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8年09月2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4年02月04日

简介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生活
预防
就诊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简介

心脑血管疾病是什么?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是二者的总称。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心血管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和血管疾患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以及心肌病等。

脑血管疾病包括哪些疾病?

一般而言,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

  •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供血不足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局部的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由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造成的血管持续性闭塞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如治疗不及时,这种神经功能障碍可长久存在。

  • 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大脑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

  • 脑出血:指脑血管破裂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 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心脑血管疾病常见于哪些人群?

有以下情况的人群更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长期大量饮酒、超重/肥胖、缺乏锻炼等。

心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危害?

据 2017 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道,目前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 2.9 亿,其中脑卒中患者 1 300 万,冠心病患者 1 100 万,肺源性心脏病患者 500 万,心力衰竭患者 450 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250 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200 万,高血压患者 2.7 亿。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病因最高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 1 500 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近 300 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 51% 。而幸存下来的患者近 75% 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40% 重度残疾。

症状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

不同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呼吸困难、胸痛、胸闷不适、水肿、皮肤发紫、晕厥、咳嗽咯血等。

脑血管疾病有哪些常见临床表现?

不同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其常见症状有:瘫痪、肌肉麻木、头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恶心呕吐等。

病因

心血管疾病有哪些危险因素?

  • 年龄;
  • 缺乏营养素,如抗氧化剂;缺乏运动;
  • 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不正常的脂蛋白状况;
  • 吸烟及二手烟、空气污染、噪音;
  • 较高的纤维蛋白素原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 的血液浓度;
  • 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攀升的血液量;
  • 肥胖症,尤其是腹部肥胖或男性肥胖;除了与糖尿病有所关联外,这种肥胖症可独立地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即引起炎症及凝血的情况。
  • 遗传因素或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
  • 忧郁症;
  • 性别:虽然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较女性高,但在工业国家这仍是女性的头号健康问题。在更年期后,女性患病的风险可以超过男性。
诊断

心脑血管疾病应该看哪个科?

如果怀疑心血管疾病,建议于心脏内科就诊;如果怀疑脑血管疾病,则建议于神经内科就诊。

心脑血管疾病需要做哪些检查?

检查应该是针对性的。可能需要的检查有心脑血管造影、头颈部 CT 或 MRI、心脏彩超、心电图等。

治疗

心血管疾病应该怎么治疗?

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须分析每一个病人的症状,改善生活方式也可起到防治性的作用。药物如抗高血压药、阿司匹林及他汀等降胆固醇药物都对治疗有帮助。在某些情况下,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血管成形术可以保证重开、修补或更换受损的血管。

image

生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 戒烟:大量的研究表明,无论主动吸烟或是被动吸入二手烟,吸烟量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呈显著正关联。研究证据显示,戒烟者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重要的是,无论何时戒烟都会获益。越早戒烟,获益越多。

  • 控制钠盐摄入量:研究发现,膳食钠盐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及疾病负担相关联。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显示减少钠盐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而高血压是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可预防可控制的危险因素,长期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中国人群钠盐摄入量普遍较高(平均 10.5 g/天),特别是北方人群,远高于 WHO (5 g 钠盐/天)或我国营养学会(6 g 钠盐/天)的推荐量。因此,应实施减盐措施。减少烹调用盐,选购含盐量低的食物,尽量少食或避免高盐食物。

  • 戒酒:全球每年因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导致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高达 300 万。过量饮酒是 200 余种健康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少量饮酒没有预防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饮酒量与高血压、心房颤动及脑卒中密切相关。因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应积极戒酒。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肝肾功能不良、心房颤动、怀孕或青少年个体不得饮酒,长期过量饮酒,或偶尔大量饮酒都会严重影响健康。

  • 锻炼身体: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适宜的有氧运动可降低安静时的血压,改善心肺功能,同时调节紧张情绪。运动的形式可根据个体的喜好及运动环境和条件来决定,但运动量要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来决定。锻炼身体用低强度的运动即可,如慢跑、快走、跳舞等均是可行的锻炼方式。研究表明,中低强度的运动在控制血压,改善心肺功能方面较高强度运动更有效。每日 30 分钟,每周至少做 3~5 次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血管健康,重在长期坚持。对工作忙碌的年轻群体,每周 2 次较大强度的运动比完全没有运动的个体较少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 控制体重:当体重指数(简称 BMI,BMI =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30 kg/m2时(正常为 18.5~24.99 ),达到这个肥胖程度时,是心血管疾病和过早死亡的一个明确危险因素。适量运动加合理膳食有助于控制体重。每日总热量摄入应量出为入,即摄入的总热量不超过每日活动消耗的总热量,才能维持健康的体重。

  • 合理膳食:除应控制膳食摄入总热量和减盐限酒外,还应增加膳食中非精制米面(谷粒表皮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减少膳食中总脂肪,特别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增加蔬菜和水果摄入量。目前我国人均摄入的脂肪在总热量中的比例较高,粗制米面、水果蔬菜明显不足。应建议每人每日摄入:奶类 300 g,蔬菜 300~500 g,水果 200~350 g,禽蛋类 120~200 g,谷薯类 250~400 g。合理的膳食可以增加纤维素、维生素、钾等摄入量,降低血脂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应该如何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主要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具体包括:

  1. 戒烟、戒酒。
  2. 均衡饮食,减少钠盐摄入,建议每天食用食盐在 5g,大概为 1 啤酒瓶盖的量;少吃高脂肪的食物,如油炸食品。
  3. 适量运动,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每周运动 2~3 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
  4.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建议成年人每日睡眠时间在 7 、8 个小时左右。
  5. 控制体重,尤其是体重超重、肥胖人群,要注意保持体重在合理的范围内,一般健康成年人的体质指数(BMI = 体重 / 身高2)在 23.9 kg/m2 以内。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