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付继承皮肤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7年12月2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5年02月08日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简称恶黑、黑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病变处的皮肤多表现为颜色不均匀、边缘不规则、直径常大于 6 mm 的不对称斑片[1]。
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部位的皮肤;也可见于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等部位的黏膜,常导致破溃,并引起出血、疼痛、阻塞等表现[1]。
黑色素瘤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种族、遗传、创伤和刺激、化学致癌物质、日光过度照射以及免疫等因素有关,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病[1]。
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未转移黑色素瘤的理想疗法,大部分可通过手术实现治愈。如果发生转移可选择化疗或手术联合化疗,但预后较差,基本无法完全治愈[2]。
黑色素瘤在西方国家中较为常见,浅肤色人群发病风险更高[3]。黑色素瘤好发生于 50 岁以上的人群,儿童罕见,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 1.6 倍[4]。
目前,黑色素瘤已成为近年来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年增长率约为 3%~5%[3]。我国 2017 年黑色素瘤的发病率约为 0.9/10 万,也就是说每十万人中可能有一人患有本病[5]。
黑色素瘤常见的有四种类型:肢端雀斑痣样黑素瘤、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结节性黑素瘤、浅表扩散性黑素瘤[6]。
肢端雀斑痣样黑色素瘤是我国最常见的类型,占亚洲人黑色素瘤的 50%[1]。多出现在老年人的脚趾、脚底板和手指,尤其是指/趾甲盖下面。病变部位表现为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的褐色和黑色斑块,直径常在 6 mm 以上,并且会一直增大,部分病人会有溃烂。生长较快,发生转移较早,常在短期内肿大,发生溃疡,5 年存活率低,仅 5% ~11%[3]。
指甲下出现黑点的原因比较多,最常见的是甲下淤血,还有甲母痣、色甲症、甲染色、恶性黑色素瘤等。因此,不必见到甲下黑点就紧张恐惧,事实上,绝大多数甲下黑点都是良性的,恶性黑色素瘤只是极少数。
恶性雀斑痣样黑素瘤主要见于老年人,好发于曝光部位,例如面部[6]。常由恶性雀斑样痣演变而来。
病变皮肤表现为淡褐色或褐色不均匀的斑块,边缘不规则,逐渐向周围扩大,斑块周围有时可见黑色小斑点。病变皮肤生长缓慢,转移发生比较晚。
结节性黑素瘤多出现在脚底板、头部、脖子、躯干、生殖器等部位[1]。常由恶性雀斑样痣演变而来。
病变皮肤一开始表现为蓝黑色、褐色的结节,能迅速增大并出现溃烂。病变皮肤生长迅速,很早就发生肝、肺和脑转移。
浅表扩散性黑素瘤又称类湿疹样癌恶性黑素瘤,常出现在背部和小腿等部位。常由恶性雀斑样痣演变而来。
病变皮肤表现为棕黄色、褐色、粉红色、蓝色或黑色不均匀的斑片,直径一般不超过 2.5 cm,如果病变皮肤出现溃破、变硬等变化,则提示康复不好[6]。病变皮肤生长缓慢。
大部分黑色素瘤是由色素痣恶变而来,因此密切关注色素痣的变化对早期发现黑色素瘤至关重要,色素痣一旦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7]:
当然,并不是色素痣稍微有改变就会恶变成黑色素瘤的,所以请不要谈痣色变,具体是不是恶变还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诊断。
黑色素瘤的具体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者们认为,黑色素瘤的发病和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4]:
不传染,黑色素瘤虽然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但不具有传染性。
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表明约 3%~10%的黑色素瘤患者存在家族史,也就是说每 100 个黑色素瘤患者中就有 3~10 人的家族中也有人患有本病[1]。
黑色素瘤一般出现在 50 岁以上人群身上,病变处的皮肤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常在 6 mm 以上。
而色素痣为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变处的皮肤较规则,呈圆形、扁平形、半球形等,表面光滑,生长缓慢,一般没有任何感觉,通过以上特点可鉴别。当然,真正区分开,还是靠医生判断,必要时,取皮肤组织化验。
黑色素瘤一般出现在 50 岁以上人群身上,病变处的皮肤不对称,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常在 6 mm 以上。
而老年疣多出现在面部、手背、前胸、后背等部位,病变皮肤较油腻,像贴在皮肤上一样,边缘清楚,为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二者通过病变处的具体特征即可鉴别。
本病一般选择皮肤性病科或肿瘤科就诊。
恶性黑色素瘤被认为是一种抗辐射的恶性肿瘤,对放疗不是非常敏感。但手术切除不彻底或手术后复发不能再次手术,患者拒绝手术或病变大不能手术者可行尝试性放射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晚期黑色素瘤很难治愈,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达卡巴嗪是晚期黑色素瘤化学治疗的「金标准」,配合手术或者和其他化疗药物比如长春碱、顺铂、博来霉素等联合应用,效果更佳。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大,比如恶心、呕吐、脱发、肝肾功能损害等,且仅对部分患者有效[7]。
扩大切除术:切除完整的皮肤及深达肌筋膜的皮下组织,适用于大部分患者[2]。优点:切除肿瘤,改善临床症状;缺点: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前哨淋巴结活检及淋巴结清扫术:取部分淋巴结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癌细胞是否出淋巴结转移,若发现转移,应行淋巴结清扫[2]。优点:防止肿瘤进一步扩散,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缺点: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导致出血、积液、积血、感染等并发症。
术前需要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梅毒、艾滋病等检查,排除不适合做手术的情况,或了解必须特别慎重的情况,术前头一天晚上充分休息好,不要有太大思想压力。
手术切除是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若通过手术能完全切除肿瘤的都应该手术[1,2]。具体如下:
晚期发生远处转移比如转移到肺、胃肠道等部位,并且病人体质比较差,年龄较大,这类病人已经不再适合手术治疗。
肢端(脚趾、脚底板和手指等部位)黑色素瘤的病人如果发现不及时或治疗不及时,四肢如发生坏死、溃烂等症状,给予多种治疗方法效果不好。为防止肿瘤细胞进一步发生远处转移,保住患者生命,需要截肢治疗。
全身化疗是将某种化学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肌肉注射的方式来治疗黑色素瘤。单独化疗治疗黑色素瘤一般不是很有效果,多采取联合治疗,最有效的药物是达卡巴嗪,也可以联合长春碱、顺铂、博来霉素等,但也仅限于对部分黑色素瘤病人有效[4,7]。
灌注化疗用于肢端(脚趾、脚底板和手指等部位)黑色素瘤病人[6]。这种技术是把化疗药物打到给黑色素瘤供血的血管中,并用止血带扎住血管限制药物的扩散。相当于人为地暂时把这根血管的两头给堵死了,药物只能在给肿瘤供血的血管里发挥作用,直到杀死肿瘤细胞,避免了截肢的必要。
不会,化疗已经成为治疗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之一。
虽然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毛发脱落等副作用,但是化疗对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依旧不容小觑,尤其是晚期黑色素瘤或不能耐受手术或手术效果不理想病人的福音。
黑色素瘤的放疗就是用高能量 X 线、伽马刀、离子束照射等射线照射黑色素瘤及其转移的部位,杀死肿瘤细胞,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化疗、手术切除联合应用。
不会,射线放疗虽然有一定副作用比如放射性皮炎、食管炎、恶心、呕吐等,但它带来的治疗作用(杀死肿瘤细胞)绝对可以抵消它的副作用,也就是功大于过、利大于弊。
肿瘤复发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是肿瘤细胞比较顽固,放化疗治疗后大部分肿瘤细胞被杀死;但有小部分肿瘤细胞会处于休眠状态,躲避了放化疗的杀害。一旦放化疗结束后,待它们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就像死灰复燃的种子一样,找到合适的土壤后再次生根发芽侵害机体,导致肿瘤的复发。
有机会。
Ipilimumab 和 Vemurafenib 是美国 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由于国度限制,目前在我国还未上市。
Ipilimumab 能够显著提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率,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三个半月。Vemurafenib 用于治疗基因变异的、不可手术切除并转移的恶性黑色素瘤,但是这两种药物仅对少部分黑色素瘤患者患者有效。
它们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可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改变,需要继续关注后续临床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有望找到治疗黑色素瘤的理想靶向治疗药物。
早期未转移的黑色素瘤,并且只局限在它的原发部位,是可以完全治好的;晚期黑色素瘤并且有转移则很难治好[2]!
早期未转移的黑色素瘤病人如果及早发现并积极治疗,康复后完全不影响寿命;而晚期有转移的黑色素瘤病人,5 年存活率仅为 16%,意味着每 100 个黑色素瘤患者中,约有 16 个人存活期能达到五年[3]。所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相当重要。
放化疗都不能做的病人一般也不适合手术治疗,可以尝试免疫治疗,比如注射多效价细胞疫苗、多肽疫苗、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因大部分还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所以具体疗效因人而异[2]。
早期未转移黑色素瘤病人是可以治愈的,一般不会复发;而晚期发生转移的病人治好后很容易复发[2,6]。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复发的方法。
定期换药,切口没有拆线前尽量不要沾水,避免剧烈运动。
黑色素瘤患者在饮食上以高蛋白、低脂肪为原则,日常保持营养均衡,多食蔬菜水果,同时给予优质蛋白质饮食比如鱼肉、鸡肉、牛奶、豆类等[8]。 酱油或者其他深色食品,和痣或者瘤中的色素并无关系,可以正常吃,民间传说没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