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伟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贾益君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1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胃癌筛查是针对胃部的癌前疾病以及胃部的癌前病变进行的相关检查和评估。
胃部的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为临床概念。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Menetrier 病(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
胃部的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已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为病理学概念。
在全球范围来说,胃癌发病率高居男性肿瘤第 4 位,死亡率排在第 3 位。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根据 2015 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均高居第 2 位。同时,我国的胃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数,占到了全球胃癌发病率的 42.6% 和 45.0% ,可见形势的严峻。
另外从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我国诊断的胃癌约 90% 属于进展期。进展期胃癌的 5 年生存率低于 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 5年生存率可超过 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但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治率低于 10%,远低于 日本(70%)和韩国(50%)。
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筛查措施和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精查策略,是改变我国胃癌诊治严峻形势的可行且高效的途径。
一、血清学筛查
二、内镜筛查
三、其他补充
尿素呼气试验(UBT):主要是针对幽门螺杆菌的诊断。
高清内镜精查:若普通白光内镜发现异常,则应进行高清内镜筛查,包括一些先进内镜技术,如放大内镜,染色内镜,共聚焦内镜等,对于可疑的病变部位进行仔细的再评估,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同时,针对病变的浸润深度以及病理组织学等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如果患者只是去普通的体检中心进行一个年度的体检,或者是低危风险的患者进行初步筛查,那么推荐进行血液检查,如 G17,PG 等,加上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对胃的情况进行初步评估。
如果是具有胃癌高危因素的患者,那么推荐直接去消化疾病中心进行一个胃镜的评估,会更加准确可靠。
是胃镜筛查,内镜及内镜下活组织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
虽然胃镜检查是「金标准」,但由于它是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且非麻醉胃镜存在一定程度的痛苦和风险,因此,对于大规模的人群进行胃癌风险的筛查,可以先应用无创的检查方法进行初筛,诸如:幽门螺杆菌检查、胃泌素、胃蛋白酶原检测等。
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精查是较为可行的诊断策略。
在我国,将胃癌高危人群作为筛查对象:符合第 1 项和 2~6 项中任一项者:
取决于上一次体检时,采用的哪种方法进行筛查。
如果上一次体检使用胃镜进行筛查:
若采用 PG 和 Hp 抗体检测相结合的方法:
当胃黏膜发生萎缩时,PG1 和 PGR(PG1 和 PG2 的比值)降低。有研究认为将 PG1 ≤ 70,PGR ≤ 3,作为无症状健康人群胃癌筛查界限值,具有比较好的筛查效果。
无创筛查,如幽门螺杆菌、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检查无明确禁忌证。
胃镜检查禁忌证:
可以。
无创的筛查没有风险。
胃镜毕竟是侵入性检测,有可能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但普通筛查性胃镜的并发症出现概率极小。如若出现,医生会通过电凝、钛夹或者外科手术的方式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和治疗。
胃癌筛查分为血清学检查和内镜筛查。
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和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
血清肿瘤标记物检测解读请结合参考「肿瘤标记物检测」词条。
内镜筛查结果解读请结合参考「胃镜检查」百科。
血清胃蛋白酶原包括 PG I、PG II 两种,主要反映胃体、胃窦的粘膜外分泌功能,临床上可用于胃炎治疗监测和胃癌早期筛查。
参考值:PG I:60.6 ± 13.9 mg/ml; PG II:11.9 ± 4.2 mg/ml;PG I / PG II 比值:5.52 ± 1.86。
胃泌素17(G-17)主要反映胃窦粘膜内分泌功能。
Hp 感染检测的方法有血清 Hp 抗体检测、尿素呼气试验(UBT)、Hp 粪便抗原检测、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镜病理活检染色等。
临床上,尤其目前多数体检中心,多采用血清 Hp 抗体检测和尿素呼气试验(UBT)检测作筛查用。
此外,还有 Hp 粪便抗原检测(需要留取粪便标本),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胃镜活检标本病理染色(需要在内镜检查基础上进行)等方法,多在医院由医生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部分人群可能需要结合两项以上检测见过进行综合评估。
常见项目解读如下:
阳性提示 Hp 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也就是说,可能是目前正感染,也可能是以前感染过现在已痊愈),如果检查前从未进行过 Hp 根除治疗,多为现症感染。
有 13-C 呼气试验和 14-C 呼气试验,二者是等效的。尿素呼气试验(UBT)阳性,提示 Hp 现症感染,是临床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可作为 Hp 抗体阳性,但不能确定是否是现症感染时的补充检测。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呼气试验受到用药影响,在检查前 4 周内不能使用抗生素和铋剂,检查前 2 周内不能使用抑酸剂,如奥美拉唑等。
联合 G-17 、PG I 、PG I / PG II 比值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可提高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及程度的准确性。
目前常用的筛查胃癌的肿瘤标记物指标有癌胚抗原(CEA)、CA19-9、CA72-4 等,但这些指标在胃癌病人中的阳性率很低,筛查早期胃癌的价值有限,一般不建议作为胃癌筛查的方法。
建议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测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评估。
具体解读可参考「肿瘤标记物检测」百科。
胃镜结果中出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低/高级别瘤变」等字眼时,提示存在胃癌的风险,建议专科就诊,请医生根据内镜下的表现和病理,结合患者既往的病史,进行全面的评估。
如果胃镜检查结果已经出现「腺癌」的字眼,那么胃癌的诊断是相对明确的。
具体解读可参考「胃镜检查」百科。
血清学结果中,异常结果比如:
尿素呼气试验:
胃镜:
以上结果提示存在胃癌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密切观察或者治疗。
如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已经出现「腺癌」的字眼,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胃癌的诊断是相对明确的,下一步是需要明确是早期胃癌还是进展期胃癌。
如果胃镜的报告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同时病理学报告,出现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或者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表现,那么至少提示胃黏膜是存在一些高危的可以的病变的。这个时候需要去就诊一位专业的消化科医生,结合内镜下的表现和病理,以及患者既往的病史,来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
无创筛查的结果通常在当天或者第二天可以拿到。
胃镜通常当天可以出结果,但如果医生在胃镜下取了活检,病理报告通常在术后 3 ~ 7 天内拿到。
不同医院因报告量不同,时间可能略有差异,具体请以当地医院为准。
可以。
胃癌筛查的价格取决于使用何种方式。同时,不同医院会有所差别。
血液 PG,Hp 抗体大约分别在 100 多元,C13 或者 C14 呼气试验约 100~200 元,普通胃镜加病理约 500~600 元,无痛胃镜大约 1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