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陈军疼痛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8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手术后疼痛 (postoperative pain) 是麻醉性止痛药物或局麻药代谢完后产生的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通常持续不超过 3~7 天,少数甚至出现慢性疼痛,比如创伤大的胸科手术或者关节手术等。
术后镇痛是指运用局部麻醉、神经阻滞以及静脉应用镇痛药等治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的手段。
术后镇痛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静脉镇痛 将镇痛药物直接静脉应用产生镇痛作用。
最常用的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是指将镇痛药用生理盐水稀释到一定浓度后注入镇痛泵中,术后持续通过静脉泵入体内的方式。
优点是便携且效果确切,能够选择的药物较多,可以复合应用多种镇痛药物。缺点是对于强烈疼痛的镇痛效果欠佳,静脉全身用药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
(2)硬膜外镇痛及蛛网膜下腔给药镇痛 局部麻醉药(或配伍其他药物)注入硬膜外或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脊神经而产生镇痛作用。适用于胸科、下腹部、盆腔以及下肢等手术后镇痛。
优点是: 起效较快,镇痛效果好,等于或优于口服或静脉给药;易于控制给药量和阻滞范围;术后应激反应轻,肠蠕动恢复快,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能够避免静脉应用阿片类药物产生的副作用。
缺点也很明显:单次注药常不足以维持足够的镇痛时间,可能需放置连续阻滞导管;常有低血压效应,并可能导致输液量过多;术后尿潴留、瘙痒发生率较高;有硬膜外出血、感染、神经损伤的可能;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还可能诱发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TNS)。
(3)周围神经阻滞 现一般利用超声引导或者神经刺激器将局麻药注入外周神经周围或者筋膜间后扩散至神经周围从而达到阻滞神经产生镇痛效果。
因超声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神经阻滞应用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腰丛神经阻滞等,其优点是镇痛效果确切,无全身反应,缺点包括单一神经阻滞效果可能不够好,常需复合阻滞或者联合静脉镇痛等方式进行多模式镇痛。
(4)关节内镇痛及胸膜间局部镇痛 关节内镇痛一般用于关节镜检查、手术和肩关节镜检查,可延长镇痛时间,目前认为最佳的选择是联合应用长效局麻药与吗啡。
经皮或术中直视下将导管置入壁层和脏层胸膜间,注入局麻药,通过逆向弥散机制使局麻药进入胸膜下的薄层肌肉,阻滞单侧多数肋间神经,胸膜上的神经末梢、胸膜内交感神经链以及内脏神经,镇痛效果好,操作简单,副作用少。
(5)非药物镇痛
(6)多模式围术期镇痛
多模式围术期镇痛是指在整个围手术期联合应用作用不同的镇痛药、辅助药和镇痛技术,以应对不同机制产生的术后疼痛,达到最佳的减轻术后疼痛的疗效。多模式镇痛的原则包括:
主要方式有硬膜外镇痛符合口服或静脉应用药物、区域阻滞符合静脉PCA等。
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比如胸外科手术后疼痛会使得患者不敢咳嗽,分泌物不能及时从呼吸道排出,易导致肺部感染;胃肠道患者由于术后疼痛恐惧下床活动,胃肠功能迟迟不能恢复……
术后疼痛带来的副作用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恢复,降低了术后的生活质量。
而且急性疼痛不及时处理增加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一旦演变成慢性术后疼痛将会更加难以治疗。
创伤较大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较高的手术建议术后常规进行镇痛,创伤较小或患者对于疼痛忍耐程度比较高的可以选择部进行术后镇痛,是否进行术后镇痛主要视患者自己意愿以及手术对组织损伤程度而定。
疼痛的主流分级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 WTO 推荐的分级标准:
第二是视觉模拟量表
第三是数字等级量表(NRS)
术后镇痛适用于创伤较大、组织损伤较重以及对疼痛较为敏感的患者手术后发生急性难以忍受的疼痛,胸外科手术(包括开胸以及胸腔镜手术)、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关节置换术、剖宫产术等手术常需要进行术后镇痛。
新的观点认为只要患者手术后有镇痛需求且无禁忌证即可进行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方式较多,无绝对禁忌证,各种镇痛方式及镇痛药物的选择有其禁忌证。
其他几种不常用的术后镇痛方式并无绝对禁忌证,需要注意各种镇痛方式的应用及选择均需患者知情同意,患者拒绝时不宜使用。
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若患者接受了神经阻滞治疗术后出现神经功能异常症状(持续麻木、超过麻药代谢时间仍无法运动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以便及时处理。
术后镇痛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点:
术后镇痛药物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术后镇痛常用的药物只有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阿片类药物的成瘾作用是建立在长期反复多次应用的基础上,术后镇痛的剂量以及单次应用的时间均不会导致患者上瘾,是比较安全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