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范秋灵肾脏内科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23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血液透析是一种治疗方式,是指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包括代谢废物、毒素以及多余的水分等,以维持正常功能状态。血液透析主要用于肾脏功能衰竭的患者。
肾脏就像是人体的「滤网」,人体代谢产生的很多毒素都需要通过肾脏这张「滤网」过滤,当肾脏功能衰竭时,即肾脏不能正常工作,体内的代谢废物、毒素以及多余的水分无法排出,过多的代谢产物在血液性中堆积,就会对身体产生毒害。
血液透析的目的就是替代肾脏工作,把这些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减轻肾脏的负担,恢复身体的功能。
透析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
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和腹膜透析等 5 种类型。
前面 4 种方式均需借助透析设备,在体外进行;但腹膜透析不是,它利用人自身的腹膜充当透析膜,在腹腔内进行透析。
临床中疾病错综复杂,单一的血液净化方式容易顾此失彼,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各种血液净化方式的优势,选取最有利于患者的方式,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血液滤过是血液净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模拟肾脏的工作方式,但它不需要透析液,而是通过挤压作用将血液中多余的水分及大分子物质排除掉,再补充丢失的液体,过程稳定,比普通透析更容易接受,对于心血管疾病、顽固性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等以及容易出现透析症状如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肌肉疼痛等可以作为理想选择。
但是血液滤过容易导致氨基酸、蛋白质、凝血物质、离子等营养物质丢失,应注意补充。
血液灌流借助吸附剂将血液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它可以选择性的吸附和排除掉一些血液透析不能清除的毒素,但不能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因此经常和其他血液净化方式联合使用,尤其多用于救治多重器官损伤的危重情况。
血浆置换可以粗略理解为「换血」,是将血液中含毒素的部分去除掉,再补充相应的新鲜健康的血浆,达到清除毒素的目的。
它主要用于清除血液中的蛋白类容易导致机体生病的物质。多用于挽救危重急症,如脓毒血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或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中毒等情况。
但它也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如过敏反应、低血压、感染、出血等。
快速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残存的毒素,短时间内可以减轻身体的负担,为临床用药和营养供给创造条件,也可以预防和减少很多并发症的出现;
挽救生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配合肾脏移植治疗。
各种原因导致急慢性肾脏功能衰竭和某些急性中毒等严重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因为肾脏功能衰竭,不能正常工作,致使肌酐、尿素氮等有毒物质不能及时、充分的通过肾脏代谢排出体外,损害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各器官脏器,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临床通过血液透析替代肾脏工作将代谢废物、毒物从血液中清除。
医生会进行相关化验和并结合症状表现进行判断:
以下情况需要透析以避免一步恶化:
下列情况符合第一项并有其他任何一项,即可进行透析:
医生会根据以下指标提出治疗方案:
其他紧急或危重情况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还包括急性药物、特殊中毒,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
透析不是越早越好,肾功能受损早期,还有残余的肾脏继续工作,如果透析过早干预,不利于保护剩余的肾功能,同时会增加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而且造成更多的经济负担和浪费。
大量研究表明,没有症状的患者,选择透析时机的早晚,并不影响生存时间,所以血液透析应根据适应证选择适合的时间进行,不强调越早越好。
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情况是一定不能进行血液透析的,只是出于安全性等原因考虑,下列一些情况需要特别慎重:
肾脏生病了需要血液透析,就像人生病了需要打针吃药一样,虽然会有一定的痛苦,但透析能够减少其它问题,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通路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之分。应根据肾功能衰竭的原因、可逆程度、年龄以及医院条件等来选择使用哪种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的不良后果包括急性事件和远期事件。
血液透析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但并不会引起精神和肉体的成瘾性。
如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一段时间透析后,肾脏功能逐渐恢复,可以停止透析,不会因为「上瘾」而无法摆脱透析。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长期透析,也不是因为「上瘾」,而是肾脏彻底「坏掉」无法修复,只能依靠透析替代肾脏工作。长期透析患者,如果遇到合适的肾源,在各种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肾移植,新肾脏开始工作了,就可以不用透析。
和医生沟通,请医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透析方式和降压药物。
严格控制盐和水的摄入量。透析患者盐摄入量每天少于 2~3 克。不要吃腌制的食物,因含盐量高,容易引起血压升高。
血磷增高在透析患者中十分常见。血液透析患者需要大量蛋白质以维持营养状况,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中磷含量也高,蛋白质摄入同时也会摄入大量的磷,肾脏停止工作后,磷无法正常排出,导致高磷血症。
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预防和治疗应该通过饮食、血透和药物的综合运用来改善。多种透析方法的结合使用及药物治疗均可以降低血中磷水平,但是如果每天摄入大量的磷,仅依靠透析和药物不能够完全排出,所以通过选择适当的食物、烹饪方法来减少磷的摄入也十分关键。食品添加剂中含有大量的磷,且 100% 被吸收,因此减少磷摄入量的关键在于少吃加工食品。
患者或家属处理食物时可将其切成丁,在水中浸泡后食用,可降低食物中的磷含量。水煮过的食物磷含量明显减少,可以多使用水煮的方法做菜。
透析患者出现皮肤瘙痒是很常见的顽固症状,有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透析会诱发和加重皮肤瘙痒的症状。
皮肤瘙痒的出现可能与毒素的累积有关,因此应结合多种透析方式,尽量清除体内毒素,可适当结合血液滤过等透析方式。
还可以外涂皮肤润滑油改善症状,衣服着装尽量选择全棉制品,减少皮肤刺激。
这种情况通常与两次透析间隔时间延长、血液总量增多、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有关,同时由于透析中要清除更多液体,更容易导致低血压的发生,引起心脏骤停。
透析后出现腿疼的情况,也叫「不宁腿综合征」,主要出现在睡眠和休息中,小腿里面有虫爬样、针刺样、瘙痒等感觉,有时难以形容,需要活动或捶打才能缓解,尤其晚上症状明显,容易影响睡眠。
可通过日间规律运动来改善,如洗热水澡、腿部按摩、使用电热毯,还可以通过规律生活作息,骑单车等有氧活动来缓解症状。
如果症状严重,上述方式不起作用,需及时到医院看医生。
透析失衡综合征(DDS)是由于透析中毒素清除过快,导致人体不能适应体内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透析并发症。常见于儿童、老年人和透析前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
DDS 通常发生于透析中或透析刚结束时,一开始会有头痛、恶心、呕吐、烦躁、定向障碍(搞不清时间、地点、人物)、视物模糊、扑翼样震颤等表现。一般来说,DDS 可在数小时内自行逐渐缓解。少数患者可能会进展为意识模糊、癫痫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透析快结束时出现的很多轻微症状和表现,如肌肉痛性痉挛、厌食和头晕等,可能也是 DDS 的表现。
一般每次透析至少 4 小时,一周至少透析 3 次。
2015 版美国肾脏病基金会 KDOQI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对于基本没有残余肾功能(即 < 2 mL/min)且每周透析 3 次的患者,每次至少应透析 3 小时。
很多患者在进入透析前,健康就已经「掉队」,不少人甚至还来不及透析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实际上透析并不可怕,透析患者按时治疗,注意饮食起居,也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研究显示近 20 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率逐步提升,世界上血液透析生存时间最长的患者已经存活超过 40 年。以目前的医疗护理现状,对许多人来说,开始血液透析后,保障有质量的生活超过 10 年很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