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元普外科主治医师
贾益君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29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在传导过程中声束集中,在不同的物质界面反射率不同的原理,设计的一种物理检查手段,对被检查者无损伤、无干扰。
医学超声检查能够帮助医生深入观察躯体或者器官内部情况,了解疾病信息和病变程度,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是医生脑力和观察的延伸。
医学超声检查进入中国近 40 年,逐步发展迭代,成像质量显著提高,应用领域迅速拓展,诊断价值稳步提升,并逐渐向治疗领域渗透,同时兼具操作简便、安全无创、价格经济的特点,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
利用超声设备,对脾脏及其血管结构和邻近器官进行检查评估,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即为脾脏超声检查。
如上所述,脾脏超声检查有下列作用:
根据检查方法和设备的不同,脾脏超声检查大致可以分为下述几种,各自有不同的侧重,使用场景略有不同,各有优缺点。
内镜超声和术中超声检查,适用于经腹超声、CT、MRI 等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无法获得充分有效的信息,诊断存在疑问,或者同时有治疗、干预需求的患者。
由于脾脏位于脾窝,距离体表较近,中间没有肠管网膜等组织干扰,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经腹超声就足够了,不需要内镜超声检查。至于术中超声检查,往往只有在需要行穿刺引流或者部分脾切除手术时,才需要使用。
除上述检查方法外,有些特殊的病灶,还可以借助特殊的药物(比如声诺维),实现增强超声检查,也称为超声造影。在部分疾病诊断领域,此种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脾脏血管瘤的鉴别。
脾脏超声检查通常很少单独进行,由于解剖结构毗邻,生理上关系紧密,针对脾脏的检查往往与肝、胆、胰腺这三个上腹部器官的检查同时进行,即肝胆胰脾超声检查,是最常见的腹部超声检查。
下述情况下需要做脾脏或肝胆胰脾超声检查:
经腹脾脏超声检查应该包括:
脾脏超声检查没有绝对禁忌,基本上所有人群都能做。
无法配合检查(比如摆出特定体位、进行呼吸配合等)者,会影响检查结果准确性,不建议脾脏超声检查,可考虑用其他检查代替。
经腹超声检查后,一般无特殊注意事项。内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超声检查后的注意事项,见下文的「并发症」。
经腹超声检查很安全,不会发生并发症。
涉及到穿刺采样或引流的超声检查,操作过程中以及完成后,可能发生出血、消化道穿孔等风险。医生在操作中会密切观察,小心操作,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有时无法避免的,也会有相应的处置办法,比如介入或手术治疗,避免严重后果。
有创操作完成回到病房后,也可能发生迟发性出血、消化道瘘、弥漫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表现为引流管出血、血压下降、发热、腹痛等,医护人员会注意观察,发现上述迹象或者有所怀疑时,会进行相应的检查加以明确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严重后果。
高龄,合并复杂、多种基础疾病者,可能在检查治疗过程中及完成后,发生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比如肺栓塞、麻醉意外等。医护人员会在操作前仔细评估,在操作后密切监护。
脾脏超声检查报告通常包括检查描述、检查结论两个部分。
检查描述部分主要包括:
检查结论部分主要为:根据上述检查描述能够得出的疾病诊断结论,以及针对患者及开具检查的医师的进一步的建议。
下述检查结论可能会经常碰到:
此外,有些患者的病情信息不足、或者超声检查声像图缺乏特异性,超声医生无法得出确定性的结论,可能会给出「考虑某某疾病可能」或者「某某疾病不能排除」的结论,并给出「请结合临床」「必要时再次复查」或者「建议进一步完成某某检查」的建议。这种检查结论并不意味着检查医师不负责任,反而恰恰是其实事求是、客观负责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人作为非专业人员,可以只关注结论性的语言,这些一般可以读懂,对于不易理解的专业性术语,应该咨询相应专科医生。
脾脏经腹超声检查通常与肝胆胰超声检查同时完成,整体收费依据地区差异和医院级别差异而不同,总计 150 元人民币左右,一般均纳入医保支付。
内镜超声检查和术中超声检查由于涉及麻醉、内镜以及手术费用,不同的耗材等,费用差异较大。虽然大部分已经纳入医保,但部分设备和耗材需要自费承担。
所谓假阳性是指没问题的看成有问题了,所谓假阴性是指有问题的看成没问题了。相对来说,在脾脏超声检查中,假阳性和假阴性发生率都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