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赵汝星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20年02月11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骨密度指骨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者是单位面积(面积密度)所含的骨矿物量,它是反映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预测骨折风险或是监测相关疾病的治疗反应。
骨密度测定,是目前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药物治疗效果的最常用手段。
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有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英文缩写 D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英文缩写 QCT)、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英文缩写 pQCT)和定量超声(英文缩写 QUS)等。
其中双能 X 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也就是说骨质疏松症都是根据双能 X 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的结果来诊断的。
双能 X 线吸收法(DXA),是以 X 线球管发射的 X 线作为放射源的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检测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的评估、诊断及后续治疗。
病人躺在检查床上,X 线球管发射装置位于病人下方,接收射线的装置位于病人上方。X 射线球管发射装置可以发出两种能量,即低能和高能射线,故称之为「双能」。
射线穿过人体时就会被吸收一部分,这也称之为「衰减」。透过不同的组织射线衰减的程度不同,骨矿物质愈多,衰减就越明显。
射线穿透身体后,接收射线的装置将所接受的信号送至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骨矿物质含量。此外,计算机中存储了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的骨密度数据库,将被检者的骨密度数值与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个数值,医学上称之为标准差的相对值,也就是后面要提到的 T 值和 Z 值。
足跟定量超声检查来测定骨密度的原理,是通过被测足跟的跟骨对超声波的吸收或衰减及反射,来反映被测跟骨的骨密度信息。
定量超声的最大优点是费用低、无辐射,并能从骨组织的质与量两个方面来反映骨组织的密度、结构与弹性。
但定量超声测量的骨密度并不是真正的骨矿含量,而是利用不同的参数来间接反映被测部位骨量的变化情况。另外,但该方法只能用于测量人体四肢的骨密度,不能测量更有价值的人体躯干骨密度。
因此定量超声目前不作为骨密度测定的首选推荐。
定量 CT 是一种利用常规 CT 机测量骨密度的方法,基本原理是进行常规 CT 检查,在扫描的同时通过特殊软件将 CT 值换算成骨密度值。
定量 CT 测定骨密度有其优势,但与 DXA 相比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定量 CT 是单能的 X 线,结果容易受到被检骨骼中骨髓脂肪含量的影响;定量 CT 设备大、费用高、操作复杂、所受幅射量大等。
故定量 CT 目前不作为骨密度测定的首选推荐。
我国已经将骨密度检测纳入 40 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项目。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的人,建议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
没有必要。
但如果儿童存在复发性骨折、骨痛、骨畸形、普通影像检查提示骨质疏松等情况,则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测。
儿童的骨骼尚未长成,基本都处于钙化不全的状态,骨骼中的矿物质含量也比成人低,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骨密度的检测结果。此外,我国的儿童医院设备有限,且缺少各年龄段正常儿童 DXA 检测数据,即使做了骨密度检查,也不知道结果是否正常。
因此,儿童常规体检时没有必要测定骨密度。
使用双能 X 线吸收法可测量全身骨密度,包括腰椎、股骨近端、前臂、跟骨等。
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多为腰椎骨的压缩性骨折、股骨颈的骨折及桡骨远端的骨折,特别是前两个部位的骨折对患者带来的痛苦以及给社会造成的负担都较大,所以双能 X 线吸收法测量部位以这两个部位为主——腰椎、股骨颈。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双能 X 线尽管辐射很小,但尚不明确对妊娠和哺乳是否存在不良影响,因此妊娠、哺乳期的女性最好不要通过双能 X 线吸收法测定骨密度。
髋关节骨折的患者。由于疼痛难以完成体位姿势要求,髋关节骨折患者不能进行髋部的骨密度测定。
检查报告当场可取,此外没有特殊的注意事项。
有,但辐射剂量很低。
进行一次双能 X 线吸收法骨密度测定,所受到的辐射量和我们每个人每天在日常环境里接受到的辐射量相当,仅为常规胸片的 1/60~1/10。
不会。
双能 X 线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测出的骨密度数据,自动算出两个数值,分别为 T 值和 Z 值。T 值与 Z 值都是相对的数值。
T 值: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BMD)数据,与同性别、健康的年轻人的骨峰值数据作比较,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适用于绝经后女性、50 岁及以上男性。
Z 值: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BMD)数据,与同性别、同龄人群的骨密度(BMD)数据作比较,得出的标准差(SD)数。适用于儿童、绝经前女性和 50 岁以下男性。
骨密度在儿童时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生长、活动、营养的吸收等逐渐升高,达到峰值,这时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高峰期,骨骼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此后,约从 40 岁开始,随着年龄增加,人类骨骼逐渐衰老,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量出现快速下降,骨密度降低。
绝经后妇女或者 ≥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T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T 值 > -1 为正常。
儿童、绝经前妇女或者小于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Z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Z 值 > -2.0,表示骨密度在同龄人的正常范围内。
绝经后妇女或者 ≥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T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判断标准:
Z值是将被检者的骨密度(BMD)数据,与同性别、同龄人群的骨密度(BMD)数据作比较,得出的标准差(SD)数。
儿童、绝经前妇女或者小于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Z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
骨密度偏低,代表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营养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参见「骨密度的正常范围是什么?低于多少是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值偏高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情况,可见于石骨症、氟骨症、成骨性转移瘤、骨髓炎、骨折、骨肿瘤、肾性骨硬化、骨髓纤维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患者。
出现骨密度值偏高这种情况,建议进一步完善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找出导致骨密度增高的原因,针对病因给予积极治疗。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如果有效,骨密度可以升高。
治疗的成功标志是:骨密度保持稳定或增加,而且没有新发骨折或骨折进展。
骨密度在儿童时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生长、活动、营养的吸收等逐渐升高,达到峰值,这时骨密度也处于一生的高峰期,骨骼的「新陈代谢」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此后,约从 40 岁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类骨骼逐渐衰老,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骨量出现快速下降,骨密度降低。
绝经后妇女或者 ≥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T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以下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判断标准:
儿童、绝经前妇女或者小于 50 岁男性,主要依据 Z 值判断骨密度情况:
通常检查完毕后当场就可以拿到报告。
影响骨密度测定的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包括:仪器测定性能、操作者、受检者和环境因素。
一般约 120 元。
诊断骨质疏松,骨密度测定是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还可以根据脆性骨折来做出骨质疏松的诊断。
脆性骨折是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如髋部或椎体发生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而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发生的脆性骨折,即使骨密度测定显示低骨量(-2.5 < T 值 < -1.0),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出现骨密度减低,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和适当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防止或延缓骨密度减低而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调整生活方式包括:
适当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主要包括:
诊断骨质疏松后,给予积极的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骨密度,理想状况下:
复查骨密度时最好是选择同一家医院、同一个仪器、同一位操作者进行,这样前后结果会更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