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娥口腔科主治医师
韩莹口腔粘膜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1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唾液就是我们常说的口水,它是由我们的三大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分散在口腔粘膜下的小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有消化食物、抑菌和杀菌、清洁口腔、参与牙釉质的再矿化及保护牙齿等作用。
唾液的分泌包括基础分泌和刺激后分泌,比如进食后的唾液分泌就属于刺激后分泌。
唾液流率也称为唾液分泌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唾液腺分泌的唾液量。三大唾液腺的流率通常以 ml/min 或者是 g/min 为单位;其他小唾液腺的排出口不易观察到,其流率是用单位面积内每分钟收集的唾液容积来表示,最常见的单位是 μl/(cm2·min)。
常用的唾液流率测定包括:静态唾液总流率(静唾总)、动态唾液总流率(动唾总)、单个腺体唾液流率、小唾液腺分泌测定。
唾液流率测定有助于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此外,对唾液流率进行动态、多次的测定,有助于医生了解疾病的进程,如果唾液流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表明唾液腺破坏在持续加重、唾液腺功能在持续下降。
静态唾液总流率简称「静唾总」,反映唾液腺在未受任何刺激的状态下的基础分泌情况。动态唾液总流率简称「动唾总」,指唾液腺在受到刺激的状态下的分泌情况,可反映唾液腺的储备功能。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唾液腺中心的研究表明:轻度口干者仅表现为静唾总下降,动唾总不变;重度口干者静唾总和动唾总均下降。提示静唾总是反映口干的相对敏感指标。
只有静唾总下降,可表现为口干,但口腔进食等功能多不受影响;当动唾总下降时,不仅口干明显,口腔功能也会出现障碍,口内黏膜、牙、舌等多有疾病改变。
吸取法:手持带漏斗的试管,使唾液沿下唇逐渐流入试管,结束时受试者将口内剩余唾液全部吐入试管。
吐取法:使唾液在口底聚集,受试者每隔 60 秒将其吐人试管,一般收集 10 分钟。
吸引法:负压吸引器的吸引头放于舌下,将唾液自口底持续吸人试管,结束时,用吸引头环口腔前庭及口底一周吸取剩余唾液。
棉垫法:将每个约 0.24 cm x 0.6 cm 的棉垫预先称重,置于口内各唾液腺导管开口处,收集唾液后再次称重。
吸取法及吐取法相对常用、简便,还可用于动唾总测定。而吸引法和棉垫法会产生一定刺激,相对复杂,目前使用不多。
酸刺激法:将 0.1 mol/L 的枸橼酸滴于舌背前部,每次 4 滴,受试者将舌尖后卷,分泌的唾液用吐取法收集,一般测 5~10 分钟。
咀嚼刺激法:将 1 g 胶姆以每分 20 次的频率咀嚼 10 分钟,收集唾液;或用 5 g 医用白蜡,温水泡软后咀嚼 6 分钟,收集唾液。
方糖法:取 1.5 cm x 1.5 cm 的方糖放于舌背上,勿动,正常情况下 30 分钟内方糖全部溶解,否则为唾液分泌功能低下。
包括腮腺、下颌下腺与舌下腺的唾液分泌测定。
腮腺:用 Lashley 杯(为一带有内腔和外腔的塑料或金属杯)测定。内腔通过塑料管输送唾液至试管,外腔连接负压吸引装置,将杯吸附于腮腺导管口周围的颊黏膜上。静止腮腺流率变异较大,酸刺激腮腺流率低于 1 ml/5 min 为异常减低。
下颌下腺与舌下腺:因为这两个腺体共同开口于口腔,所以常一起测定,常用插管法和隔离法。插管法是将一支一端渐细的聚乙烯管插入唾液腺导管口收集。隔离法是用棉卷将双腮腺导管口挡住,将下颌下腺主导管口隔离,使其分泌物集中于口底,用微吸管吸取其分泌的唾液。
通常利用色层分析纸收集小唾液腺分泌物。将待测区黏膜擦干,把色层分析纸条(6 mm x 16 mm)贴于黏膜上 2 分钟后,用湿度仪测其含水率。正常情况下小唾液腺分泌量不到唾液总量的 10%,颊腺流率最高。
用于检测某些疾病的病变程度,如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用于检测某个唾液腺的功能,研究唾液腺腺体损伤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小唾液腺;
用于科学研究,比如研究某些药物对唾液腺腺体分泌的影响、或者代谢性疾病患者的唾液分泌情况。
精神病患者等无法配合医生的人,因为易发生误操作的情况。
在唾液收集期间患者不能吞咽、不能说话、不能咀嚼等。
唾液流率测定属于无创检查,因此一般不会造成并发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