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医生医学团队
王国蓉血液科副主任医师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06日
最后修订时间 2023年08月17日
血常规,也叫全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分析、血象、CBC 等,是一种可以反映血液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形态、比率和大小的检查方法,有助于诊断感染、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失血等多种疾病。
由于血常规检查方便易行、所含的信息量巨大,所以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在很多疾病的诊治中,都是常规检查项目。
血液中的血细胞有各种类型,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白细胞又可细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血常规检查结果可以反映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及其它多种信息,与其他化验和检查结果结合起来,有助于医生做出疾病诊断、判断病情程度。
在用药前、治疗过程中、治愈后复查时,血常规也常常是需要监测的指标之一。
采血检查。血常规检查需要的标本是静脉血液,成人一般抽取肘窝处的静脉血。当然,有些医院也可以通过采集指尖血检查,相对用的少一些。
血常规是一个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因为它能反映人体最基础的状况,并能给临床诊疗提供方向,对人体用药后的反应进行监测等广泛的作用,很多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都需要行此检查,这也是它被称为「常规」的原因。
特别是有以下情况时,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没有禁忌证,可适用于所有人群。
只做血常规检查时,不需空腹,但也要注意别喝太多水,以防摄入大量液体之后血液稀释导致结果不准确。
一般不需要停药。
没有,任何医生认为需要的时候,都可以立即抽血检测血常规。
不会。
月经期间由于失血,可能会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相关指标略有下降,但正常情况不会降至正常范围以外。如果检查有异常,可能提示存在疾病。
血常规需要静脉穿刺采血,就是常规的抽血检查,只需要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充分暴露出抽血部位即可。如果晕血,最好有家人陪护,并应提前告知抽血的医护人员。
普通抽血,一般不会造成并发症。即使发生并发症,也都很轻微。如:
血常规化验单包含多个项目,如果出现箭头高低,通常代表这一项指标超出正常值,但指标异常不一定代表存在疾病,需要医生综合判断。
通常,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大类,每个大类下面又包括很多指标。作为普通人,我们可以分别看看这三大类指标的高高低低代表着什么含义即可。
另外,血常规报告单上面都列有正常参考值范围,不同医院、不同仪器的参考范围不同,大家可以以拿到手的报告单上的为准。
一般在医院门诊检查血常规时,可能还有其他项目,根据医生建议,拿到结果后回到诊室请医生判断。如果是在体检机构的报告单上出现血常规异常,也多会有所提示是否需要到医院进行复查。
具体的一些指标问题,可以参考下面一些内容,简单判断。
正常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参考值:
红细胞数(x 1012 个 / L):
血红蛋白(g / L):
具体参考值,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红细胞简写为 RBC,血红蛋白简写为 Hb,结果异常解读如下:
RBC 和 Hb 增高:可能是发生血液浓缩导致的相对性增高,见于严重的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等;也可能是绝对性增高,比如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严重的心肺疾病、肾脏疾病、肿瘤等)或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RBC 和 Hb 减少: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自身生理特点,RBC 和 Hb 本就较成人为低,这叫「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儿童和老年人可参考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范围。如参考同年龄人群正常范围后,发现 RBC 和 Hb 减少,则通常提示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RBC 形态改变:包括红细胞的大小、形态、着色和结构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的种类和原因、造血功能、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多种多样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直径为 6~9 μm,呈双凹圆盘形,染色后四周为浅橘红色,中央染色较淡。
红细胞的大小、形态、着色和结构的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的种类和原因、造血功能、血液系统疾病、遗传性疾病等多种多样的信息。
正常人群白细胞数参考值:
具体参考值,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白细胞还可细分为 5 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增多常提示急性感染、急性损伤、急性中毒及白血病等;减少常见于感染、血液系统疾病、损伤等。
不同病理情况下还会出现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和形态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具体参考值,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减少的临床意义不大。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具体参考值,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等;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具体参考值,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疱疹性咽峡炎、肺结核等)、淋巴系统肿瘤、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等。
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某些药物的影响(如肾上腺素、烷化剂等)、放射线的损伤以及某些免疫缺陷病。
当发生感染、药物过敏、输血等情况时,淋巴细胞可能会出现形态的变化。
单核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百分数(%):3%~8%;
绝对值(x 109 / L):0.12~0.8
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和血液病;减少一般无意义。
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 100~300 x 109 / L
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血小板减少:见于骨髓造血异常性疾病、损伤、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血小板增多:常见于感染、缺铁、炎症反应等情况,少数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血液病。
血小板形态变化: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外周血小板形态的变化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方向。
血常规虽是临床上的常规化验内容,但其结果变化多样,信息量巨大,不同的组合提示的意义不同,在此不能完全列出,具体的意义还需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化验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作为非专业人员,我们可以只关注结论性的语言,这些一般可以读懂,对于不易理解的专业性术语,可咨询相应专科医生。
血小板形态变化:包括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及外周血小板形态的变化可以给临床诊疗提供方向,具体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简要解读如下:
增加:常见于体内血小板被破坏,骨髓代偿能力较好的患者,或提示患者造血的功能开始恢复。
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不良,可见于部分白血病患者。
增高:常见于某些急性白血病、脾切除患者。
减少:说明患者血小板大小相对一致。
包括其大小、形态及分布情况——
大小的变化:常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某些白血病患者。
形态的变化:常见于急性失血后、某些血小板疾病。
分布情况:血小板出现成片,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小板分布明显减少。
一般情况下半天内就可以拿到结果,不同医院略有不同,留取样本时可向医务人员确认。
血常规检查一般在 20~45 元,但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会略有不同。由于是很基础的检查项目,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具体可以咨询就诊的医生。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贫血。但具体的治疗,还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比如缺铁性贫血需要补充铁剂、免疫因素相关的,可能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
贫血患者,可以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病因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补充维生素 B12 或者叶酸等。
具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项目需根据临床诊断遵从主管医生的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