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曾是明星降糖药,现在却退居三线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降糖药,噻唑烷二酮类是「胰岛素增敏剂」,以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为代表。
它们曾是明星降糖药,但是现在却退居三线,是为什么呢?
蛇打七寸,降糖功力强
在糖尿病的疾病基础中,「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唯一可以降低血糖的激素,可以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如果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那么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过程受阻,滞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数量增多,血糖就会上升。
另一方面,细胞能够利用的葡萄糖减少,细胞就处于「饥饿」的状态,只好分解自身的「存货」,所以,糖尿病人就表现出容易饿、多食、体重减轻等情况。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细胞要吃饭,点了外卖葡萄糖,开开心心地等着送餐员上门。胰岛素是外卖送餐员,他骑着车(血液),车上装着热腾腾的食物(葡萄糖)上门了。但是,因为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外卖员又是敲门又是打电话,房子里面的细胞「耳背」,就是听不见,不来开门。
这样就造成了两个后果:
第一,点的外卖送不进门,就只能滞留在送餐员的车上,于是车上的外卖(葡萄糖)越积越多,造成血糖上升;
第二,细胞吃不上饭,饿得把自家的桌子角都啃了,于是,就会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表现:容易饿、多食、体重减轻等情况。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就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好比给「耳背」的细胞装上了「助听器」,细胞能听见外卖送餐员的敲门声,外卖葡萄糖也就顺利进入细胞,血糖水平也就降低了。
同时,这一类降糖药机动性很强,不但擅长「单打独斗」,单用时降糖效果好,和二甲双胍相当;也可以与其他的降糖药「强强联合」,比如,二甲双胍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如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强强联手,效果更佳,于是结合了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片剂也诞生了。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还能保护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减慢其衰竭的速度。同时,它们可舒张血管,增加心脏的血流供应,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起到保护作用。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服用方便,一般每日 1~2 次,餐前、餐后都可以服用,可与其它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制剂联用,常用于没有酮症酸中毒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孕期、哺乳期不宜使用。
退居三线,只因手持双刃剑
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并不完美——在它们手里,其实握着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挥舞宝剑对付糖魔;另一方面,这把宝剑也可能误伤糖友,主要体现在——
水肿:与药物引起水液在体内停留有关。好发于眼睑和四肢,尤其是药量较大或与胰岛素联用时,水肿发生率增加;
体重增加:与药物导致皮下脂肪增多、水肿有关,常出现在用药的前半年;
心力衰竭:与水肿引起心脏负担加重有关。多发生于首次用药、药量增加时;
心肌梗塞:主要与罗格列酮有关,因其能升高血脂、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骨质疏松:与药物增加骨钙丢失有关,患者容易发生骨折;
肝脏毒性:曲格列酮(已退市)的肝脏毒性最强,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的肝毒性极小。
膀胱癌:有研究认为吡格列酮可能引起膀胱癌,也有研究认为膀胱癌的发生与吡格列酮无关。目前对此还有争议。
鉴于罗格列酮引发心脏疾病的风险较大,2010 年含有该药的制剂已经在欧洲停用,在美国则做出了限制,当 2 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其它药物无法控制血糖时,才考虑使用罗格列酮。
中国也开始效仿美国的做法,禁止以下人群服用此类药物:
有心力衰竭或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者;
冠心病患者;
骨质疏松或发生过非外伤导致骨折的患者;
严重高血脂患者。
谨慎使用,无需谈之色变
看到这里,不少朋友已经开始吸冷气了:
哎呀,这些药我吃了那么久,效果还挺好,要不要马上停用?
其实不必。
我们谨慎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即可,不用谈之色变。要注意下面的几点:
1. 不擅自买药
包括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在内的降糖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才能使用,不要擅自购药、用药;
2. 遵医嘱用药
遵循保证降糖疗效,尽量使用最小剂量药物的原则,如调整剂量须征询医生的意见;
相对于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对心脏影响较小,还能降低血脂,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脂患者如必须使用本类药物,可以考虑选用含有吡格列酮的制剂;
无骨质疏松的绝经后女性、老年人服用本类药物时,最好同时补充钙剂、维生素 D,以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每年需要检查一次骨密度,如发现骨质疏松,遵医嘱换药。
3. 密切观察自身情况
服用本类药物后,若出现以下情形,要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眼睑或四肢水肿;
体重明显增加;
心慌气短、胸闷或胸痛;
身体骨骼疼痛;
血尿、尿频、尿急和尿痛。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