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癌?「上皮内瘤变」和「癌前病变」其实并不可怕
基本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会有不同的朋友问我同样的问题:
「前两天我去做了个宫颈细胞学检查,听说是查宫颈癌的。拿到报告之后,医生说这个有问题,要我去做活检。周大夫,我是不是得癌了?」
「你的报告上怎么说?」
「上皮内瘤变。就是变成瘤了吗?」
「这个……说来话长了。」
我小心翼翼地跟她解释,这些是一种「癌前病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又不用过于忧虑。
上皮内瘤变?这到底是个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宫颈表面的一些细胞,变得有点儿像癌细胞了。在医生的报告单中,「宫颈上皮内瘤变」常常写作 CIN,病理医生还常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改变,叫做「不典型增生」。
一旦在报告中看到了类似的字眼,就要提起十二分的警惕了。
当然,这个「有点儿像」,是必须由专业的大夫,在放大几十倍上百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出来的。
根据「有点儿像癌细胞」的细胞数量,可以把上皮内瘤变分成不同的等级,分别记为 CIN I、CIN II 和 CIN III,数字越大,越接近我们通常所说的癌。
癌前病变又是个什么?
我们很多人都稍微有所了解:癌症是慢慢发生的。
比如说,可能在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中,经历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三个阶段,这也是细胞变得越来越恶性的过程。
癌前病变,正是由良性病变到恶性病变的中间状态,在某些因素持续作用下有可能变成恶性肿瘤。但是如果能及时处理掉,比如手术切除、消除炎症、或去除不良刺激,癌前病变又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所以,癌前病变是一种可逆改变的状态。至于侵润癌,就是我们常说的癌症,它是一种不可逆的改变。
癌前病变背「黑锅」的原因在于人们把癌前病变范围扩大了,一些常见的良性疾病并不是癌前病变(比如普通消化性溃疡),还有人直接把它当做癌,把自己吓得够呛。
有哪些常见的癌前病变?
-
黏膜白斑(口腔、食管、阴茎、外阴和宫颈处的白斑);
-
易受摩擦的黑痣、皮肤慢性溃疡和色素干皮病;
-
胃肠道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
-
胃肠息肉,尤其重视家族性息肉病、多发息肉。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宫颈重度糜烂、子宫不典型增生;
-
乳腺囊性增生;
等等等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肿瘤,都有典型的、容易被发现的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该不该治?
当然得处理!
仍然用宫颈上皮内瘤变作为例子:
-
CIN I 级一般会自然消退;
-
CIN II 级有可能自然消退,但也可能变成 CIN III 级;
-
CIN III 则有可能癌变。
因此,如果被确诊为 CIN I 级,很有可能自然消退,所以需要每半年复查一次,包括细胞学检查和阴道镜检查。
CIN II 和 CIN III 级,有可能发展成宫颈浸润性癌,这时候就需要处理:冷冻治疗、或 Leep 术、或冷刀锥切术。总之,如果能及时切掉的话,就可以大大减少后患。
但是,「癌前病变」并不是切掉就万事大吉了——它其实是在提醒你:
「你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即使切掉了,但致癌的因素可能还在!」
所以,如果医生自己查出这些「癌前病变」,医生自己会这样做。你也可以做到的!
-
只有小部分癌前病变才会演变成癌,不要过于紧张;
-
重视癌前病变,该复查的主动定期复查、该治疗的及时积极治疗;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去除不良刺激,癌前病变可以逆转成正常状态。
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图片来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