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酱别只买老干妈,扒了 200 款,我们推荐这 7 瓶下饭神酱
没有什么调料能像辣椒酱一样,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煮面没有高汤打底——放两勺辣椒酱拌一拌。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煮一锅水煮菜没有调料——放两勺辣椒酱蘸一蘸。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昨天剩了冷饭——挖两勺辣椒酱直接开干!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两勺辣椒酱,能为简单的一餐注入灵魂。
没有什么食材,是两勺辣椒酱不能解决的。
如果有,那就再加两勺。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是,你以为辣椒酱只是在画龙点睛?但其实它能瞬间盖过正主——挖两勺辣椒酱,酱的热量可能比整碗米饭还高……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选辣椒酱的时候,真的要睁大眼睛。
比如同样是老 X 妈的两款辣椒酱,看起来是姐姐妹妹,实际上热量差了 7 倍。
图片来源:电商评论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一紧?(我买到的是哪种?!)
还有更难过的消息——会出错的不仅仅是热量,还有钠含量,也就是盐。
很多辣椒酱为了在重口味中杀出重围,实在放太太太多盐了。
WHO 的建议是,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 5g,大约为 2000 毫克钠。
我们抓一瓶经常被推荐的网红辣椒酱来看看——
图片来源:电商评论
挖酱的勺子要是大一点,这一天的盐额度就直接用完。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放心,研究所并不是要剥夺大家吃辣椒酱的快乐。
为了让大家安心地继续吃草,我们拜托食品专家张译丰翻遍了京东销量前 200 的辣椒酱,找出这 7 款低卡又相对低钠的辣椒酱,满足你们的味蕾。
7 款辣椒酱 低卡还少钠
先来做个小算数:100g 的白米饭,拌上 20g 左右的辣椒酱会比较入味。我们将 20g 辣椒酱约定为「一份」。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按照酱料的热量不超过米饭本体热量的标准,我们限定一份辣椒酱的热量不超过 100 千卡。
同时,参考膳食指南对高盐(钠)食品的建议,一份辣椒酱的钠含量不超过营养素参考值的 30%,也就是 600 毫克。
如果问哪个品牌能和国民女神老干妈一战、获得米饭克星称号的,饭扫光一定是高票回答!
这款是饭扫光的经典之作——剁椒酱,它是最传统的最经典的辣椒酱类型之一。
味道非常熟悉,鲜辣味+蒜香味+油香味,是大部分人心中想起「辣椒酱」时最原始的味道。
材料配比做得恰到好处,保持了油香,但每份热量又只有 80 千卡。钠含量每份 493 毫克,没有太大负担。
喜欢「焦香」的人看这里!
烧椒酱是用新鲜辣椒先烤出「虎皮」,再将虎皮辣椒剁碎,与大蒜一起用菜籽油炒制而成。
经过碳烤的辣椒清香味被激发出来,比生辣椒多了一份独特的「焦香」,糊糊的香味很特别。
每份的热量和钠含量和上面这款差不多,也是很均衡的表现。
除了水煮菜以外,和水煮蛋、牛肉粒的适配度也很高。
对,就是那个卖椰子糖的春光,他家的黄灯笼辣椒酱也是一绝,我愿称之为海南之光。
因为黄灯笼椒独有的鲜辣味极有个性,完全不需要油和糖的衬托,所以能做到极低的热量。每份只有 9 千卡,四舍五入等于白吃~
不过缺点也比较明显,它的钠含量有些偏高,每份有 640 毫克。辣度也非常高,吃的时候不要贪多哦。
爱吃酸辣口的朋友,会发现它是酸汤肥牛的灵魂伴侣~
野山椒也叫朝天椒,辣度很高,是泡椒的原材料之一。
大家最熟悉的泡椒,应该是泡椒凤爪里绿到发青的那种。但对于川渝地区的小伙伴来说,泡椒可是五颜六色的。
家常鱼的汤里随便夹两下筷子能捞出一大把来,其中绿色的那种就是野山椒,会辣到人耳朵疼(不小心嚼到过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虽然野山椒牛肉酱的灵魂在于野山椒,而不是牛肉。但这款的牛肉添加量有 14 %,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口感的。
不爱吃青椒的人别滑过!
虽然它叫青椒酱,但原材料并不是我们想的那种大青椒,而是采用了朝天椒、七星椒、二荆条三种辣椒进行调和。
七星椒和二荆条都是属于椒香浓郁、但辣度不高的品种。所以这款相对于前面几款而言,辣度比较柔和,香辣清爽。
每份热量 48 千卡,钠含量 342 毫克,两者表现都很好。
还有一个小亮点是——加入了贡菜和菠菜。贡菜那种嘎嘣脆的口感,让人在吃辣酱会时不时的嚼到惊喜。
血液里流淌着蒜香味的人看这里——这款酱的主要原料是大蒜,加入了少量的辣椒粉,只取其椒香。
香辣可口却不会过辣,不太能吃辣的人也能过过瘾。除此之外,还加入了苹果、梨和番茄,增加了酸甜的风味。
最大的亮点是它脂肪含量为零,每份热量只有 22 千卡。
不过需要注意,它的含糖量偏高,碳水化合物含量达到了 22% 以上。吃一份辣椒酱就摄入了好几克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要尽量少吃。
平时火锅只能吃微辣的人也有选择,试试这款东南亚风味的辣酱。
虽然叫做辣酱,但是更多是被当做酸甜酱使用,无论是用来做菜还是直接作为蘸碟都很合适。
它的辣椒用量较少、辣度很低。还加入了菠萝汁、大蒜、葱等配料,味型酸、甜、咸、辣俱全,口感层次十分丰富。
最关键的是,它的钠含量非常低,每份只有 187 毫克,是今天所有产品中最低的,要严格控盐的人非常适合它。
看完今天这篇,相信你们不会再发生「两勺辣椒酱,毁了一锅菜」的惨案。🙉
下单之前记得点「点赞」,再「转发」给爱吃辣的朋友,祝大家都吃嘛嘛香,还不长胖~
合作专家 张译丰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安全硕士
科学审核 高博文 食品检测行业从业者
内容策划 一一
监制 Emma
封面图来源 站酷海洛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6
[2]蔡永艳,郝会娟,关振亚,闫红伟,赵彩宇.辣风味研究及其常见辣椒品种品质分析[J].中国调味品,2021,46(09):193-196.
[3]刘育颖.非发酵辣椒酱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2021(07):63-65+70.
[4]唐欣颖,聂相珍,覃琼妮,凌意琳,刘荣汉.传统发酵型辣椒酱的工艺优化综述[J].农产品加工,2020(01):87-89.
[5]徐清萍,张如霞,张锋,纵伟,赵光远.影响发酵辣椒酱品质因素探讨[J].中国调味品,2019,44(06):70-72+76.
[6]徐秋兰,庞杰.不同添加剂对辣椒酱质量的影响[J].辣椒杂志,2004(02):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