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可以插队,我不行?」家长的回答,对孩子很重要
相信每一个宝爸宝妈在教孩子「社会规则」时都没少操心。
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能闯红灯。
去游乐场玩,要注意排队,不能乱插队。
坐地铁,要安静,也不能吃东西。
但在生活中,孩子可能会发现有很多人不是这样做的,总有人在闯红灯,也总有人乱插队,这时候孩子可能问:
妈妈,那个叔叔闯红灯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等绿灯?
爸爸,为什么我们要慢慢排队,那个小朋友可以插队去坐旋转木马?
妈妈,为什么那个小朋友可以在地铁上吃东西?
对于孩子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回答?周围人不遵守规则,我们该如何教育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提问是好事,做好肯定和引导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当我们听到孩子问我们这些问题,我们得先承认我们的娃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这时,不要急于否定他:
净不学好的。
那样做不对,别学他!
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不如先肯定他:
嗯,你观察的很仔细。
然后,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引导娃思考这个问题。
1. 告知规则和后果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大道理往往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们义正言辞的告诉娃: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他们是听不懂的。因为孩子的思维是具体的、直线的,我们告诉他们大道理,不如直接告知孩子规则与后果。
等红绿灯是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如果我们不遵守红绿灯规则,车子开得那么快,我们走的那么慢,很容易出车祸。
用后果约束行为,对小朋友来说是直截了当,容易接受的。
2. 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实娃们问出,「为什么别人可以闯红灯?」其实他们也在问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孩子在尝试自己判断是非,而且孩子是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的。
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人员向 48 名 19 个月的小婴儿展示了不同的分玩具场景。在场景中会有两个长颈鹿玩偶,实验人员将两个玩具公平的分给两个长颈鹿,或者会把两个玩具不公平的都给一个长颈鹿。
实验结果呈现的是,四分之三的小婴儿都会对不公平场景注视更长的时间。更长的注视时间对于婴儿意味着预期之外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Sloane, Baillargeon, & Premack, 2012)。
所以说,不到两岁的小婴儿,已经对「对」与「错」有着自己的预期和判断了。
孩子心中会有是有一杆秤的,只是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会因为外界的各种因素,天平向一侧倾斜。他们也会迷茫,自己手中的砝码,应该加向哪一边。
与其让大人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更重要的是在大人的引导下,孩子面对问题时自己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毕竟,我们总要有放手的一天。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结合「告知规则与后果」「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就可以一步步地来引导孩子,并且鼓励他们自己思考,给出积极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对孩子给予肯定:
我也看到了,那个人确实闯了红灯。你观察的很仔细,是个会观察生活的小朋友呢。
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孩子去思考:
你想想为什么要等红绿灯?
等红绿灯是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是竖大拇指的行为。
接着,我们可以更加详细地解释生活中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可能后果,引导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们等了红绿灯,会怎么样?
我们等待红绿灯,开车的叔叔阿姨就可以快速通过,不用踩刹车了,这样大家都能很快,可以加速,大家都能更快。而且,我们在等待,在路边,车在马路上,那些车子不会撞到我们,我们很安全。
如果闯红灯,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闯红灯,车子开过来速度很快,很容易撞到你身上了。很有可能就受伤了,还有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你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那你觉得哪一种是对的,是安全的呢?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我们可以问孩子:
那你认为闯红灯的人做的对吗?
当孩子做出正确判断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孩子做选择了,可以这样说:
我很骄傲你可以判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希望你自己要怎么做呢?
孩子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家长也不要忘了对孩子表达信任和鼓励:
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也可以做出对的选择。
让孩子懂规则,日常教育不可少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孩子的是非观和道德观是一点一滴积累和培养的,并不是一次对话就能解决问题的。
平日里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公德教育的重中之重。
家长日常也要注意这三点:
1. 设立规则,态度明确
面对规则问题,家长态度一定要明确,孩子会根据家长的态度来判断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家长态度模棱两可的时候,孩子就会疑惑,甚至做出违反规则的事情。
当然,态度明确并不代表态度强硬。当我们为孩子设立规则时,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遵守规则。
当我们想说「不许摔玩具」时,可以温柔而坚定地说:
你看你把玩具扔在地上,它摔疼了,它很难过。你可以把它捡回来吗?我们要爱护它,对玩具温柔一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2. 以身作则,树立三观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不一定听大人的话,但一定会模仿大人的行为。
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问一问自己,我们自身有没有做到,是否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
当我们制定一个规则时,不单单是为孩子准备的,应该是一家人都积极遵守的规则。
3. 必要时,用行动说话
必要的时候,父母可以尽自己所能出面干预。当孩子问我们这种问题时,说明孩子已经开始关注公平公正。
有时候行动比语言更加有力。
有人闯红灯我们可能在马路上没有办法制止。但如果有人在排队时插队,伤害了我们和孩子的利益,这时就应该说出来,「请你去排队!」
如果场面很混乱,我们也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解决思路,比如向场地的负责人寻求帮助等等。
爸爸妈妈们希望孩子能够「讲规则、懂礼貌」,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爸爸妈妈切切实实地去引导,去守护。
正所谓教学相长,养育孩子的过程,对于家长来说也是一场修行。
本文经由台湾东华大学学前教育博士李湘凌审核
策划:王爷
监制:徐疯疯
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微信公众号
参考文献:
Sloane, S., Baillargeon, R., & Premack, D. (2012). Do infants have a sense of fairn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2), 19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