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丁香医生审稿专业委员会同行评议通过

做了胃镜检查,教你读懂结果报告单

胃镜是借助一条前端带有高清摄像头的,纤细、柔软的管子,从口腔进入,依次检查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就如我们的手机摄像头在不断地更新一样,胃镜的镜头也不断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革新。目前,放大内镜、染色内镜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可以帮我们诊断消化道上更微小的病变。

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反复的上消化道不适,比如:吞咽困难,反酸、胃痛、胃胀等,甚至出现更严重的黑便。胃镜就可以变成消化科医生的 「千里眼」,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准确的发现病变,在某些特殊或者危及的时刻,还可以直接进行治疗,比如内镜下的微创手术,对疾病进行相应诊治。

除此之外,胃镜还可以作为一种常规体检项目,用来筛查疾病。 

胃镜检查是做了,但拿到胃镜报告时,面对一堆专业术语,有时还搭配一些英文字符,常常会是一头雾水。那么,胃镜报告该如何初步解读呢?让我来给大家支支招吧~

胃镜检查,都检查些啥?

首先,胃镜检查涉及的部位依次是: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胃镜报告也是依次对这三个部位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在高清的内镜镜头下,消化道黏膜的状态 「纤毫毕现」。最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

  • 黏膜的色泽是否正常,还是会有异常的发红或者发白?
  • 黏膜的血管网是否清晰,或者有异常的透见?
  • 是否可以看见黏膜的充血、糜烂、溃疡、局部隆起或者凹陷性的病变?

这些不同的表现,对应在不同的部位,会有其特殊的医学意义。先别着急,在之后的部分,我会慢慢详述。

做了活检,是不是情况不妙?

门诊上,很多患者朋友会问,耿医生,我的胃镜为什么会取活检呢?我的情况是不是很重呀,是不是胃癌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刚刚我也提到,由于现在的内镜非常先进,可以看到许多黏膜微小的改变,而且,现在我们胃镜下的诊断更倾向于发现一些微小的,有可能存在风险的 「癌前病变」 或者 「癌前驱型病变」。

而这些病变在内镜下,长得非常具有迷惑性,比如有的小病变就可以表现为局部黏膜颜色轻度的发红或者发白,或者形似一个小小的山丘状的糜烂,抑或,也可以长成一个溃疡性的病灶,医生的眼睛再厉害,内镜再锐利,也敌不过显微镜放大成百上千倍的细胞学诊断呀,因此,活检病理检查,是胃镜检查的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一些组织细胞水平的异常,从而帮助医生进行鉴别诊断。胃镜和病理,犹如一对默契的伴侣,一个负责把握宏观,一个掌管微观世界,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萎缩?糜烂?这些提示说明了啥?

临床工作中,常有患者或者朋友拿着胃镜报告单,很紧张的问:耿大夫,您看,胃镜报告上写着 「萎缩」,「糜烂」,是不是我的情况特别严重啊?

那么,这些医学词汇,我们究竟该如果理解和解读呢?

刚才说到,这些不同的表现,对应在不同的部位,会有其特殊的医学意义。且听我一一道来: 

先说说食管:食管是连接咽喉和胃的隧道。在镜下,着重观察黏膜是否完整,血管网是否清晰,是否存在糜烂、溃疡、占位等病变。

拿比较常见的食管炎举例吧:

LA 代表反流性食管炎的洛杉矶分型,基于内镜下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分为 A、B、C、D 四型。

那么这个报告,就是非常典型的 「中重度」 的食管炎,由于胃酸不断的反流入食管下段,侵蚀了局部的黏膜,造成一些炎症性的表现,比如糜烂,溃疡,黏膜的充血水肿等。

再举个食管肿瘤的例子:

这份报告就是一个典型的食管肿瘤,医生观察到了食管的新生物,对它的形态、大小、质地等情况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在局部取了活检,至于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癌症),需要等病理结果,因为确诊的金标准还是依赖显微镜下的病理结果。

接下来,我们谈谈胃。

胃从解剖学细分,又分为:贲门、胃底、胃体、胃角、胃窦、幽门等不同部位。胃镜下观察的重点,主要包括黏膜是否光滑完整,黏膜色泽是否正常,抑或有偏红或者偏白等改变,是否存在黏膜充血、糜烂、溃疡、隆起、凹陷等特殊的病变存在。

胃的病变中,最常见的要数胃炎了。而内镜下胃炎的分类,大致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见于急性大量饮酒或者服用一些特殊的药物。急性胃炎,一眼望去,胃黏膜是伤痕累累,血迹斑斑,非常典型。

慢性胃炎则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非萎缩性胃炎,也叫做 「慢性浅表性胃炎」。

在中国,大多数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英文简称 HP)有关。

有许多医疗机构,在做胃镜时,医生就会取一小块胃黏膜,放在一个小试剂盒里,看里面的溶液是否变色,从而初步判断是否合并 HP 的感染,这个检测叫 「内镜下尿素酶」 测定,英文表述是:HP URT,我们可以看看这个符号后面的结果判定是阳性还是阴性。如果是阳性,则意味着感染了 HP。

下面,我举个慢性非萎缩 / 浅表性胃炎的例子:

这份胃镜报告就是一个典型的很轻的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窦部位的小糜烂有可能是源于胃内的胃酸刺激或者某些食物或者药物的刺激,如果病理报告也是显示的 「慢性炎症」,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平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平衡压力就好。

我们再看个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例子: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 的报告。

在工作中,有许多非常焦虑的患者朋友,通常拿着胃镜报告问我:耿大夫,我被确诊了 「萎缩性胃炎」,我在网上查过了,它是癌前病变,我是不是马上就要得胃癌了?

其实,即使是萎缩性胃炎,也是有着严重程度的分级的。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是日本的 「木村 - 竹本」 分级,根据内镜下胃黏膜萎缩的面积,分为六级,从轻到重依次为:C1、C2、C3、O1、O2、O3。如果是萎缩范围比较轻的胃炎,比如 C1、C2 级别,通常胃癌的风险不会明显升高,但是,如果是 O2、O3 等广泛萎缩的萎缩性胃炎,尤其是病理结果中提示,合并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等情况,就需要引起注意了,最好是可以寻求一个专业的消化科医生,来进行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异常,该怎么办?

那么,当胃镜提示了一些 「异常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呢,当然需要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啦~

比如,如果出现了 「反流性食管炎(LA-B)」,同时合并明显的反酸烧心等症状,那么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用药,促进食管炎症的愈合。同时呢,也要积极的调整饮食习惯,比如戒烟酒,饮食七分饱,远离油腻、刺激、过酸过甜的食物等。

再比如:如果出现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O3),HP URT 阳性」,那么就需要引起注意啦~

首先需要去看一个消化科医生,请医生针对胃镜和病理报告仔细进行一个解读和分析;

并且积极的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治疗;

在饮食上呢,最好遵循低盐、忌烟酒、忌粗糙饮食,少吃深加工的食品,多摄入新鲜的,富含维生素 C 的蔬菜,水果等;

当然,还有一条重要的 「小贴士」, 那就是要定期复查胃镜咯~

 

胃镜检查报告,既相似又各有千秋。这篇文章呢,主要是想帮助大家初步读懂一些专业的诊断和描述性的术语,让大家拿到自己的胃镜报告之后,不至于满头雾水,满腹狐疑。先大概了解一下,吃个 「定心丸」。

当然,胃镜报告只是医生基于内镜看到的一些表现,并不完全等同于 「确定诊断」。临床的 「诊断」 还有赖于医生结合临床症状等情况,综合做出判断。

 

作者:耿伟

本文经由 丁香诊所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魏玮 审核  

参考文献

[1] Jonathan Cohen.MD, David A,ect Overview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overview-of-upper-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 (Assessed on May 20th;2020)

[2] Mark Feldman, MD, MACP, AGAF,ect, Gastritis: etology and diagnosis.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gastritis-etiology-and-diagnosis. (Assessed on March 2nd;2020)

[3] Pamela J, Jensen, MD, Mark Feldman, ect, Metaplastic (chronic ) atrophic gastritis. Uptodate 临床顾问.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metaplastic-chronic-atrophic-gastritis.( Assessed on June 13th;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