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咬一口,肿了一大片,这么「毒」怎么办?
【评论区】讨论话题:你是不是「吸蚊体质」?
夏天的蚊子增多,不经意间咬了宝宝一口,或在眼皮,或耳朵,或手背,结果整个叮咬处周围都发红肿胀起来,又痒又痛,看起来非常严重。
是蚊太毒了吗?该怎么办呢?
这种红肿胀痛是怎么回事,是毒素太强吗?
蚊子叮咬后,人体对蚊唾液(蛋白质、毒素)会产生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引起皮肤组织炎症,进而出现叮咬局部及周围皮肤组织发红、水肿,或伴瘙痒、硬结。
这种反应被称为蚊咬后大局部反应,又称蚊咬综合征,是引起图中宝宝整个耳朵、眼睑红肿的罪魁祸首。
通常表现为直径 2~10 厘米不等的局部发红、发热、肿胀、瘙痒,或有轻微疼痛、硬结,在叮咬后数小时内出现,经 8~12 小时或更久进展加重,然后在 3~10 日内消退。
这种反应和蚊毒素强弱没有关系,而是和宝宝皮肤过敏反应有关;而临床也常常被误判断为局部细菌感染,或者以为是蜂蛰到了,从而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式。
- 局部感染在肉眼观和触感上很像蚊咬综合征,主要是根据蚊咬部位出现发红、发热、肿胀的时间与蚊咬(可疑蚊咬)的时间来辨别。
- 继发细菌感染通常需要数天,蚊咬则为数小时。所以数小时内出现并加重的红肿胀痛,不太可能是感染。
- 有时也会误以为是蜂蛰伤,但蜂蛰伤的红肿、疼痛会更加明显。
蚊咬肿胀会有危险吗?
这种肿胀一般不会对宝宝造成危险,但是如果肿胀部位后续出现了皮肤感染、化脓,或宝宝精神萎靡、食欲差等情况,需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其实蚊咬后的局部反应也会有轻有重:
- 普通反应就是平时被蚊咬后起的一个小包、瘙痒,这种短则 1 天内,慢可 1~2 周,基本在 7~10 天内消退。生活中最常见。
- 大局部反应就是上面描述的这种,更大的红、肿、胀,平均 3~10 天消退。生活中也常常碰到。
- 全身或呼吸道反应则比较严重,比如体温升高、全身性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或叮咬部位皮肤坏死,或诱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这类反应很少见,但要及时就诊治疗。
虽然蚊咬后会给宝宝带来各种不适,但不小心被蚊咬后,妈妈也不必惊慌,普通反应和大局部反应可在家治疗和预防;严重反应少见,如有其它异常表现,及时就诊即可。
如何治疗?眼皮可以涂药吗?
蚊咬导致的普通反应,对症缓解瘙痒,外涂一些药物即可,比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避免搔抓导致感染。
蚊咬综合征的肿胀也会自行消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 如果红肿胀无明显不适,肿胀对生活也无其它影响,可以不治疗,仅观察和避免搔抓感染。
- 如果局部有瘙痒,用凉的饮用水或生理盐水湿敷,每次 10~20 分钟,每日 2~3 次,有助于缓解局部发热、瘙痒和肿胀;可配合外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止痒。
- 瘙痒仍明显的,可口服抗过敏药,比如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前两药 6 月龄以上可用,后两药 2 岁以上可用)。
- 如果有进一步缓解局部发红、发热、肿胀和瘙痒等不适的需要,可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乳膏,比如丙酸氟替卡松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每日 2 次,不超过 1 周。
- 对于咬在眼皮或眼周,存在眼周肿胀影响视力或口唇肿胀无法进食,或者肢体肿胀、活动受限制的重度大局部反应的情况,建议就诊,由医生指导口服激素治疗。
- 眼皮处的用药,外涂药膏是可以涂在眼皮上的,但注意不要涂进眼睛里面;对于液体药物(炉甘石洗剂),因为其流动性,不建议涂于眼睑处。
平时应该怎么防蚊?
避免蚊咬是预防蚊咬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 夏季多蚊季节,一定要注意环境卫生,少去潮热和花草树木丛生及卫生条件差的地方。
- 如果必须外出,做好防蚊驱蚊很重要,2 个月以上的宝宝可以选择安全有效的防蚊驱蚊产品,如避蚊胺 、派卡瑞丁、驱蚊脂,但不要用在宝宝手和眼上。
- 驱蚊酯是国内最常见的花露水中的有效成分,某些花露水中驱蚊酯的有效浓度只有 4.5%,驱蚊效果并不理想,而且还含有薄荷成分,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不推荐给两岁以下的孩子使用。
- 2 个月以下的宝宝并没有合适的驱蚊产品可以使用,外出可采取物理防蚊手段(比如穿轻薄透气的长袖衣服和长裤,穿袜子等)。
- 室内防蚊不建议给宝宝使用蚊香,可通风情况下使用电蚊片和电蚊液。
- 蚊子正在吸血时,如果突然被拍死,口器来不及拔出,伤口容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虽然低概率导致严重感染,但我们平时最好还是赶走蚊子,特别是宝宝被蚊子咬时。
总结
蚊咬综合征(蚊咬大局部反应)是由于人体对蚊唾液的免疫或过敏反应引起,婴幼儿及儿童多见,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瘙痒或硬结。
无论治疗与否,如果不发生继发感染,症状在 3~10 日缓解,不留疤痕及色素沉着,一般不会对宝宝造成危险。
重度大局部反应,或出现继发感染,或全身反应明显,需及时就诊。
安全有效的防蚊手段是预防蚊咬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评论区】讨论话题:你是不是「吸蚊体质」?
作者:王昌燕
本文经由 丁香诊所 儿科主治医师 王秋华 审核
责编:丁香诊所 儿科主治医师 范运柱
参考文献:
[1] Manuyakorn W,Itsaradisaikul S,Benjaponpitak S,et al.Mosquito allergy in children:clinical features and limitation of commercially-available diagnositic tests.Asian Pac J Allergy immunol 2017;35:186.
[2] Oka K,Ohtaki N,Igawa K,Yokozeki H.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changes in mosquito bite response.J Dermatol 2018;45:1471.
[3] Tatsuno K,Fujiyama T,Matsuoka H,et al.Clinical categories of exaggerated skin reactions to mosquito bites and their pathophysiology.J Dermatol Sci 2016;82:145.
[4] Cantillo JF,Puerta L,Puchalska P,et al.Allergenom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osquito Aedes aegy.pti.Allergy 2017;72:1499.
[5] Jones AV,Tilley M,Gutteridge A,et al.GWAS of self-reported mosquito bite size,itch intensity and attractiveness to mosquitoes implicates immune-related predisposition loci.Hum Mol Genet 2017;26:1391.
[6] Golden DB,Demain J,Freeman T,et al.Stinging insect hypersensitivity:A practice parameter update 2016.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 2017;118:28.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原创文章:丁香园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本文已通过丁香医生审稿专家委员会的同行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