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失眠的原因,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穷。
如今,好好睡觉
似乎成了奢侈品
尤其是不少打工人
加班加点折腾到半夜
回到家,好不容易躺到床上
却发现自己忽然……
好不容易睡着了
又怎么都睡不踏实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除了玩手机之外
睡不好,可能是因为穷
2021 年,著名的《科学》杂志
刊登了一篇研究
指出:
这项在印度钦奈地区进行的研究发现:
当地穷人平均每晚只睡 5.6 小时
甚至低于美国人平均的 6.1 小时
并且这 5.6 小时中
只有 70% 是有效睡眠
也就是说,穷人不但睡得更少
还更容易睡不好
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也发现:
2013 年
美国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中
有 35.2% 的人每天睡眠少于 6 小时
而收入高于贫困线四倍的人中
这一比例为 27.7%
收入低、学历低、租房住
以及黑人等少数群体
睡眠不足的比例远高于富人
其实往自己身上带入一下
这个现象挺好理解
富贵闲人的睡眠:
漂泊在大城市,打工人的睡眠:
隔音不佳的住房条件
打好几份工的连轴转人生
堪称常态的加班工作
24 小时待命的焦虑感
……
都是毁掉睡眠的凶器
好不容易有点自己的时间
更舍不得睡啊,熬着
如果你有娃
那还有必要知道一件事:
少年时的贫困,可能让孩子一辈子睡不好。
研究发现:
社会经济地位更低家庭
孩子睡眠更短、质量更差
如果在童年时期
不幸家道中落 ⬇️
这种经历对睡眠的负面影响
将持续到成年
但是,再穷
我们也建议你先好好睡觉
因为有关睡眠和经济收入
还有另一个扎心真相:
穷,可能又因为睡不好
睡眠够、质量好
真能「躺赚」吗?
真能。
2018 年,一项研究显示:
同一个社区
每周平均睡眠时间增加 1 小时
短期收入增加 1.1%
长期收入增加 5%
相反,长期睡不够
会让你这个班上得更加艰难
首先
睡不好会显著恶化人的情绪
让人变得暴躁易怒
有研究找了一组健康年轻人
让他们每天只睡 4~5 小时
坚持一周
结果纷纷变得情绪低落、烦躁、焦虑
饱睡了两天才恢复
更多实验则表明
昏昏欲睡能加剧愤怒情绪
连续两天睡眠不足的人
更容易对屋子里的噪声发个脾气
附赠一个冷知识
咖啡能解一时之「困」
但咖啡劲过后
人可能会变得更暴躁哦~
睡觉是把好情绪存进银行的过程
睡足了,白天才能——
其次,睡眠不足
工作和学习能力也会下降
白天分心更多
有的人甚至会因为精神不够
特地选择不用「带脑子」的工作
严重影响搞钱大业
也有调查发现
睡不够的学生成绩更差
还有,长期缺觉对身体的伤害
可能超出我们想象
美国白人和黑人相比
黑人心血管代谢病风险更高
而这种差异的一半
可以用睡眠不足来解释
睡不够的人还更容易胖
更容易出现抑郁症
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
甚至更容易感染病毒
……
总结一下:
● 被困倦拉低的情商
● 受影响的工作效率
● 更易生病的身体
都会对职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让「睡不好」跟「穷」成为恶性循环
大量调查发现
失眠患者不太可能晋升
反而更可能出现差错、事故
缺勤,尤其是请病假
打工人睡不好
甚至对全社会都构成损失
2009 年,一项研究指出:
仅加拿大魁北克一省
每年失眠带来的成本就高达 66 亿加元
其中,与睡不好、干不动活相关的生产力损失
估计为 50 亿加元
那么,怎样才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先解决穷
还是先解决睡不好?
我们都知道穷很难解决
相对而言
解决生活环境对于睡眠的干扰
难度要低很多
方法一:换房难,那就主动改善睡眠环境
阿根廷的居住改造计划发现
哪怕对于条件很差的住房
进行非常微小的升级
也能显著改善住户的睡眠质量
如果租房住
就换个严实的窗帘
让室内温度适宜一点
把手机(和焦虑)拿远一点
控制蚊虫 以及室友 的数量
选择更舒适的床品
方法二:晚上睡不够,那就午睡补一补
上面提到的《科学》那项研究
还发现:
每天午睡半小时
就足以让人保持精神
显著促进认知能力、耐心、社交能力
并提升工作效率
要是做不到早点上床
午睡是个补觉的好方法
实在没有午睡条件
闭眼眯一会儿,摸鱼放空下
也有用
方法三: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如果你的工作
总是在半夜突然而至……
根据本文引用的研究
可能它并不适合帮你致富
可能需要平衡工作和睡眠时间
保证白天的工作效率
但我们知道很多人会说:
「是我不想平衡吗,工作赚钱活着更重要啊!」
emmm……
实在总是睡不够、睡不好
严重影响工作状态
甚至身心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就先关掉手机
好好睡一觉再说吧
睡够了,精神好起来
才能干啥啥行
事业有成,八面来财
对吧?
本文审核专家 余周伟 杏仁诊所神经科主治医师 书籍《睡眠公式》作者
策划:ZYing | 监制:Feidi
封面图 & 部分素材:站酷海洛
文内表情包:网络,部分是自己 P 的
参考文献:
[1]Rao G, Redline S, Schilbach F, et al. Informing sleep policy through field experiments[J]. Science, 2021, 374(6567): 530-533.
[2]Stamatakis K A, Kaplan G A, Roberts R E. Short sleep duration across income, education, and race/ethnic groups: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growing disparities during 34 years of follow-up[J]. Annals of epidemiology, 2007, 17(12): 948-955.
[3]Patel N P, Grandner M A, Xie D, et al. " Sleep disparity" in the population: poor sleep quality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overty and ethnicity[J]. BMC Public Health, 2010, 10: 1-11.
[4]Ford E S, Cunningham T J, Croft J B. Trends in self-reported sleep duration among US adults from 1985 to 2012[J]. Sleep, 2015, 38(5): 829-832.
[5]https://www.cdc.gov/mmwr/preview/mmwrhtml/mm6412a10.htm
[6]Covington L B, Patterson F, Hale L E, et al. The contributory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early childhood sleep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J]. Sleep health, 2021, 7(2): 254-265.
[7]Philbrook L E, Saini E K, Fuller-Rowell T E, et a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sleep in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family chao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20, 34(5): 577.
[8]Sivertsen B, Bøe T, Skogen J C, et al. Moving into poverty during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later sleep problems[J]. Sleep medicine, 2017, 37: 54-59.
[9]Gibson M, Shrader J. Time use and labor productivity: The returns to sleep[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8, 100(5): 783-798.
[10]Dinges D F, Pack F, Williams K, et al. Cumulative sleepiness, mood disturbance, and psychomotor vigilance performance decrements during a week of sleep restricted to 4–5 hours per night[J]. Sleep, 1997, 20(4): 267-277.
[11]Saghir Z, Syeda J N, Muhammad A S, et al. The amygdala, sleep debt, sleep deprivation, and the emotion of anger: a possible connection?[J]. Cureus, 2018, 10(7).
[12]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news/why-a-lack-of-sleep-can-make-you-angry
[13]Krizan Z, Hisler G. Sleepy anger: Restricted sleep amplifies angry feeling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9, 148(7): 1239.
[14]Lee S, Buxton O M, Andel R, et al. Bidirectional associations of sleep with cognitive interference in employees' work days[J]. Sleep Health, 2019, 5(3): 298-308.
[15]Taras H, Potts‐Datema W. Sleep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at school[J].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2005, 75(7): 248-254.
[16]Curtis D S, Fuller-Rowell T E, El-Sheikh M, et al. Habitual sleep as a contributor to racial differences in cardiometabolic ris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114(33): 8889-8894.
[17]Hale L, Troxel W, Buysse D J. Sleep health: an opportunity for public health to address health equity[J].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020, 41: 81-99.
[18]Irwin M R. Why sleep is important for health: a psychoneuroimmunology perspective[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15, 66: 143-172.
[19]Ozminkowski R J, Wang S, Walsh J K.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of untreated insomnia in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 Sleep, 2007, 30(3): 263-273.
[20]Léger D, Massuel M A, Metlaine A, et al. Professional correlates of insomnia[J]. Sleep, 2006, 29(2): 171-178.
[21]Bonnet M H, Arand D L. Consequences of insomnia[J]. Sleep Medicine Clinics, 2006, 1(3): 351-358.
[22]Daley M, Morin C M, LeBlanc M, et al. The economic burden of insomnia: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 for individuals with insomnia syndrome, insomnia symptoms, and good sleepers[J]. Sleep, 2009, 32(1): 55-64.
[23]Simonelli G, Leanza Y, Boilard A, et al. Sleep and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poverty: the effect of a slum housing upgrading program[J]. Sleep, 2013, 36(11): 1669-1676.